74岁的吴老先生在十多天前突然发高烧,体温一度飙升至39°C-40°C,经过当地医院的输液治疗后,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医院为他进行了多项检查,包括新冠抗原、甲乙流病毒抗原和登革热病毒NS1抗原等,结果均为阴性。虽然血象和炎症指标偏高,但并没有找到明确的病因。医生们尝试了抗生素和退热药,但效果不佳,体温时高时低,吴老先生的精神状态也逐渐恶化,家人对此十分担忧。
为了寻求更系统的治疗,吴老先生决定前往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
住院期间,医生团队对吴老先生进行了详细的问诊和体检,了解到他在发热初期伴有恶寒、咽痛、头晕、全身肌肉酸痛和嗳气等症状,但没有咳嗽、鼻塞流涕或皮疹等不适。此时,吴老先生感到非常疲倦、虚弱,依然有发热和恶寒,伴随头晕、头痛、嗳气和少许腹胀,胃口和睡眠也不佳,舌头红润,舌苔黄腻,脉象弦滑。
科室主任刘振杰认为,应该“兵分两路”,一方面从西医的角度寻找发热的原因,另一方面从中医入手,依据中医理论探寻病因,从而辨证论治,改善吴老先生的症状。
结合吴老先生的症状和舌脉,刘主任认为他是湿热邪盛,导致郁阻。因此,给予三仁汤合小柴胡汤的中药口服,并配合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以外散表邪、调和营卫。经过4天的治疗,吴老先生的体温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好转,胃口和睡眠基本恢复,且已无恶寒、疲倦乏力、嗳气和腹胀等不适,体温稳定在正常范围。吴老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精神焕发地出院,脸上不再是入院时的愁苦。
01
从中医角度看,发热的病因病机可能是什么?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发热的病因可能包括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外感发热通常是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如风寒、暑湿、燥火等,特点是起病急、病程短,初期多伴有恶寒。外感发热的范围广泛,主要可分为温病和伤寒两大类,温病以发热为主症,伤寒则是人体感受风寒所导致的病证。内伤发热则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引起的,通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表现为低热或自觉发热。临床来看,发热 大都是外感发热为主。
02
中医常见的退热手段有哪些?
通常可以通过内服、外治的方式改善外感发热。
1.中药汤剂、中成药:通常四诊合参,辨证后进行相应的处方施治,例如外感风寒常用荆防败毒散,外感风热常用银翘散等。
2.刮痧疗法: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具有舒经通络,活血化瘀之效。通常取大椎、肩颈部太阳经走形处。
3.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内蕴之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之效。通常取大椎、耳尖放血。
4.拔罐疗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通常取大椎、项背部膀胱经走形处。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采用中医药辨证和中药烫熨、熏洗、针刺、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对以下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患者四肢未梢麻痹、疼痛,灼热等感觉异常。
➤对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及早期糖尿病,配合中医治疗,保护胰岛功能,强化控制血糖。
➤糖尿病胃肠病变,中医药治疗改善患者长期便秘、腹胀。
➤对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痛风性关节炎,采用中药内服和梅花针治疗,减轻症状,减少发作频率
➤糖尿病足,采用中西医外治保守治疗,减少截肢风险。
➤糖尿病骨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见腰背及双下肢疼痛乏力等。
其它诊治疾病: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甲状腺炎、甲亢心、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肥胖病、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特发性水肿、高泌乳素血症等。
专家简介
刘振杰 主任医师
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胃肠病等糖尿病并发症以及代谢综合征、痛风、多囊卵巢、甲状腺炎等内分泌病代谢疾病。
供稿:芳村医院内分泌科 周映伶 梁庆顺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 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