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伏天是7月20日~8月18日。三伏天也是中医理论中,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被誉为“减重的黄金30天”。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季气温高,人体基础代谢率随之升高,此时运动能更有效地减肥减脂、增强体质,因此许多人希望抓住这段时间加大运动强度,以达到快速减脂减重的目的。不过,热浪滚滚的天气里,运动这把“双刃剑”稍有不慎就会伤身。
减肥期间怎么吃?高温天如何安全运动?一起来看。
减肥期间这样吃主食
高温天气容易导致食欲下降,从而减少食量,并倾向于清淡的食物。这样一来,运动效果无形中带了“加速器”,饮食控制也变得相对容易。尽管三伏天食欲可能会减退,但不能过度节食,以免损害身体健康。
中医认为谷物得天地中和之气而生,其性平味甘,最养脾胃,脾胃是运化水谷精微的主要器官,因此,中医绝对不准你因为减肥而戒主食。同时,只吃粗粮也是不可取的,建议用五谷杂粮代替部分精细主食,而不是完全避免摄入。
减重主食小口诀:
吃米不吃面:粳米>糙米>面条
吃硬不吃软:杂粮饭>粥>包子
吃热不吃冷:热汤面>凉皮,姜丝炒菜>沙拉
建议早餐适当吃玉米、山药、南瓜等粗粮,午餐搭配鸡胸肉、牛肉等优质蛋白,晚餐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尤其是蔬菜)。切记不要用水果代替主食,单吃水果饱腹感不强且热量也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意要避开夏日易胖的“地雷食物”,如各种冷饮、果汁、奶茶。这些高糖+冰寒的饮料,伤脾又易囤脂。此外,咸蛋、卤味、腌菜这一类高盐的食物也要少吃。
高温天气运动的注意事项
高温、高湿天气下运动应量力而为,切不可被网络上“三伏天不能错过运动”的极端观点误导。
但要注意: 三伏天不是拼命流汗才好,而是要“轻汗”养阳。建议选择清晨6~8点或傍晚6点后运动,避免高温暴晒。
当气温>32 ℃且湿度>60%时,应果断暂停户外剧烈运动,选择室内运动或休息。
推荐快走、游泳、瑜伽、八段锦等温和运动。
减脂人群,更适合早上运动
01
研究发现,早晨进行空腹运动的燃脂效果最好,甚至可多燃烧20%的脂肪,不过,空腹运动却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等不利情况,因此最好还是喝点糖水再运动。
这些人群不适合早上锻炼:
早上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基础病的的老人来说,很可能存在脑梗、心梗风险,午饭后或晚饭后1小时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而对于肥胖或糖尿病人群而言,早上运动的效果也较差,一项近3万人的研究显示,晚上6点后运动,更适合此类人群,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增肌人群,建议下午运动
02
研究发现,下午时人体肌肉力量更高,运动能力更强,增肌的效果也更好,这也许是很多竞技类体育赛事都会安排在下午的原因。
因此,对于有增肌需求的群体而言,不妨选择在下午运动,有助于提高运动效果,以便更好地增加肌肉。
运动时,需要掌握科学补水方法
03
在高温、高湿的夏季,科学补水尤为重要。
开始运动前
运动前2~4小时要进行预防性补水,500 ml即可,不要过量饮水,否则易增加肾脏负担。
也不要等口渴的时候再喝水,口渴感是身体已经出现轻度脱水的信号。此时补水效率下降,运动表现(力量、速度、耐力、注意力)已开始受损,甚至会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
运动中
建议每隔15~20分钟补水100~150 ml,每小时饮用量不超过1 L。如果运动时间持续比较长,可以喝淡盐水,以防电解质紊乱。大量出汗后只补充纯水,无法弥补关键电解质(尤其是钠)的流失,易诱发低钠血症。症状轻时表现为乏力、恶心,严重时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头痛、嗜睡甚至昏迷。
运动结束后
运动结束之后,切勿因口渴立即大量喝水,这样会造成肠胃不适。应休息一段时间,待呼吸、心跳相对平稳后再补充水分,也可补充一些含钾、镁的天然食物,如香蕉、菠菜等。
重要提醒:严禁运动后猛灌冰水!5 ℃~15 ℃的温水或常温饮品最利于吸收,能避免肠胃受到刺激。
特别提醒!
运动中若出现以下任何一个症状,应立即停止
头痛头晕
运动中或运动后都不应有头痛感,若出现此种症状,应停止活动;通常除开始练习某些旋转动作外,也不应有头晕现象,若持续头晕,是脑供血不足的信号。注意,头晕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你不知道下一秒是否还有清醒的意识。
恶心呕吐
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原因后,若锻炼时或锻炼后恶心,多数是由于机体因运动过量、缺氧造成的。锻炼者应放缓节奏,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
胸部不适
若锻炼过度,前胸大汗同时伴有气短,可能是心脏受影响的信号,应立即停止活动。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央视网、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北京卫视我是大医
生官微、武汉市第三医院、经视直播(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公益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