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高血糖的病,不是一下子压倒人的,而是拖着时间一点点侵蚀。
它像是个看不见的慢性破坏者,刚开始不疼不痒,也许就是饭后头昏、嘴干、多尿、体重变化快。很多人觉得还能拖,血糖高点不碍事,实在不行吃点药。
可等到真正出现并发症的时候,肾脏、眼底、血管、神经都已经出问题了。
不是怕病重,是怕晚发现。 更怕的是,表面控制得还不错,其实吃错了东西,等于在往火里加柴。
最关键的就是主食。不少人以为控制血糖就是少吃糖,甚至以为糖就是甜的东西。 真正让血糖上升最快、最高的,是碳水,特别是精细碳水。
血糖指数高、吸收快、峰值猛,才是危险的地方。而有些食物,看起来“健康”“粗粮”,但对糖尿病人来说,其实比白馒头还要伤。这是最容易被误导的地方。
很多人用所谓的“代餐”“替代主食”在自欺,结果把血糖弄得乱七八糟。
真正该避免的,是这几种常见的伪主食,它们对血糖波动的破坏性,远超想象。
第一个问题最大的,是烤红薯类食物。不少人误以为红薯是粗粮, 含膳食纤维多,又能通便,还能“降糖”,结果三餐都在吃,甚至把米饭换成红薯。
这种吃法一旦长期维持,会让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 烤红薯的血糖生成指数(GI值)其实偏高,熟制红薯GI值能达到77~90之间,远远高过蒸馒头。
而且加热方式越久,淀粉糊化越严重,吸收速度越快,几乎不需要胃肠多大消化,就能被迅速吸收入血。
那种“吃完红薯没饱,还饿得快”的感觉,就是血糖冲高后胰岛素猛降带来的反应。
中国营养学会的数据指出, 红薯每100克含糖量约为20克,其中大部分是快速吸收的双糖和糊精类淀粉。
很多人在吃红薯的同时还搭配蜂蜜、咸菜、奶类饮品,这种组合让碳水加总量迅速堆叠,血糖指数直接飙升到临界以上。
饭后两小时血糖能从6mmol/L直接跳到11甚至13以上。
更可怕的是反复高峰对胰岛β细胞的慢性损耗, 让胰岛素分泌能力一步步衰竭,最后进展成胰岛功能不全,连控糖药都压不住。
第二个容易误导的是玉米棒子类。表面上看它粗,嚼起来有韧劲,好像不容易消化,适合糖尿病人吃。
实际却是, 玉米属于高GI谷物,特别是糯玉米、甜玉米,加热后血糖指数在70左右,和精白面制品几乎没差别。
关键在于玉米的淀粉结构,是支链淀粉为主,易消化吸收。糖尿病人消化吸收这类淀粉后, 葡萄糖释放非常迅速,血糖波动极大,尤其是单独把玉米当主食来吃时,血糖波峰更高更急。
玉米粉制品摄入量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意思是玉米虽然是植物来源,但对糖尿病人来说,并不友善。
很多人觉得比米饭好,其实是个错误印象。更糟的是,有些人会把玉米和红薯一起煮粥,再加点粗粮粉,看起来五谷杂粮齐全,实则是典型高碳水密度组合。
一碗这样下去,相当于吃了近两碗米饭的碳水总量,甚至不如吃两个小馒头来得稳定。
第三种被当作健康食品的,是糯制品。 包括糯米饭、糯米糍、粽子、年糕、汤圆这类食物。最大的问题是“糯”,也就是糯性淀粉。
糯性淀粉几乎全是支链淀粉,没有直链淀粉的缓释效果,进胃就消化,进肠就吸收,几乎没缓冲。
血糖冲击极强,而且糯米热量密度也高,一小碗就能提供近300大卡的能量。
而这类食品往往还含糖、包馅,或者油炸,加起来对胰岛负担极重。
对于空腹血糖已经高于7mmol/L的人群,吃这类东西很容易诱发饭后高峰持续超过三小时。
糖尿病患者食用糯米食品后,平均餐后血糖提升幅度比食用白米提升高出26%。而且血糖回落时间延迟40分钟。
这意味着身体需要更久时间处理这顿饭的糖分, 期间胰岛素分泌压力加重,代谢紊乱时间拉长。
这种反复给胰腺“拉满负荷”的吃法,极易诱发慢性炎症状态, 不只是糖耐量差的问题,长远看会影响胰岛素受体的表达效率,造成结构性耐受。
不少人还犯一个错误,是把上述这类食物当成“替代主食”,以为用这些能减轻血糖压力,结果反而变成了长期高负荷的饮食模式。真正该选的, 其实是普通的蒸馒头或冷却白米饭。
这些主食虽然含碳水,但结构更稳定,加工方式单一,升糖曲线平缓。
只要控制住总量,配合蔬菜、蛋白质类食物延缓消化,是可以进入相对可控的血糖管理轨道的。
不少人觉得“不能吃太白的东西”, 追求颜色深、质感粗,结果只看外观不看结构。颜色深的不等于低GI,粗粮不等于低血糖反应。
更复杂的是,不少标榜“代餐粉”“杂粮饼”“全谷能量棒”的食品里, 实际加入了大量麦芽糊精、葡萄糖浆、精炼植物油,这些成分升糖更快,反应更猛,甚至不如白面包稳妥。
包装上的“无糖”标签只是没加蔗糖,但并不代表无碳水。很多人就败在了这种伪健康食品上。
还有一点被普遍低估,就是食物温度。吃同样一碗饭,热饭和放凉再吃,对血糖影响完全不一样。放凉的米饭中会形成抗性淀粉,升糖速度明显下降。
这个抗性淀粉不是营养成分,而是由于直链淀粉在冷却过程中结晶形成, 不能被小肠酶直接分解。这样的饭,不但升糖慢,还能被结肠益生菌利用,改善肠道菌群环境。
这对糖尿病人是意外的收益。而热饭、热粥、热糯米团等温度高的主食,消化快、升糖快,是不适合血糖不稳人群的。
吃主食的问题,从来不是“戒”,也不是“全换”,而是结构优化。不是靠某种“健康标签”去决定吃不吃,而是回到升糖机制本身。
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峰值、回落效率,才是衡量主食好坏的根本。而这些,不能看外形,要看结构、加工方式、搭配食材和进食节奏。
如果已经有高血糖,但还没诊断糖尿病,是不是换主食就能逆转?
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能说清,要看几个核心指标。
第一是空腹血糖是否超过6.1mmol/L但未达7mmol/L; 第二是餐后两小时是否超过7.8但不超过11.1mmol/L;第三是糖化血红蛋白是否介于5.7%~6.4%之间。
如果三个都接近上限,已经是糖耐量受损状态,必须干预。这个时候调整主食结构是有效的, 但不能单靠换主食,还要配合进餐顺序、每日总碳水量、进食时间密度等控制策略。
单靠换成所谓“低GI”主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减少整体碳水输入频率和分布方式,才有可能在早期扭转。
换句话说,不是某种主食救了谁,而是整个饮食模式决定了血糖的走向。
真正能保护胰腺功能的,不是吃对一口饭,而是让每一餐的负担都在安全线内。
这件事一天看不出差别, 一年后可能就是决定谁能不吃药,谁必须打针的分水岭。
别拿主食开玩笑,更别拿假健康食品当安全牌。血糖是骗不了的,它在每一餐里,记着账,也在慢慢清算。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贲美华.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