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调养身体的好时机。在这个时节,药酒滋补成为了许多人的选择。然而,我们不能忽视滋阴类的重要性。
春季气候逐渐转暖,人体的阳气也逐渐升发,但同时也容易出现阴虚的情况。滋阴类药物能够帮助补充人体的阴液,平衡阴阳,使身体更加健康。
药酒作为一种传统的滋补品,具有药借酒力、酒助药势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发挥药物的功效。在选择药酒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药材,如枸杞、熟地、麦冬等,搭配适量的白酒或黄酒浸泡而成。
饮用滋阴类药酒时,要注意适量,不宜过量饮用,以免损伤脾胃。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酒,避免盲目跟风。
总之,春季药酒滋补固然重要,但勿忘滋阴类的作用。只有合理搭配、适量饮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滋补效果,让我们的身体在春季更加健康。
春季护肝不忘滋阴
春季,万物生化,阳气始发。中医理论认为,春季属木,人体五脏中的肝也属木,在春天,肝主疏泄、主生发,人体肝气旺盛,此时养肝护肝,有事半功倍之效。杏林箴言道:“春令进补有诀窍,养肝明目是首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此时肝气无法得到舒展,郁结在人体内,很容易引起“肝火”,使人们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还会导致五脏六腑的疾病,比如肝脾不合,脾胃失健,消化不良等。
春季护肝同时我们还需滋阴。中医认为“肝体阴用阳”,肝脏实体属阴而其功能属阳,进一步解释说,肝藏血,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易动风化火,故功能属阳。清代名医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指出:“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春季肝气的疏泄容易耗阴气,所以为满足肝脏升发的功能,更好保护肝脏,春季护肝的同时不能忘了滋阴,补充肝肾阴液以养肝木,即“滋水涵木”。
调制药酒应“阴中求阳”
上古时候,医生看病,常用酒来治疗疾病。随着人们对医药知识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认识到酒本身不仅可以治病,也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与中药相互配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于是产生了药酒。在数百上千年的中医药运用历史中,人们渐渐的把药酒作为自己养生强身健体的一种饮品和必备的方式,酒和中药的配伍可以使中药最大药效的发挥,从而提高疗效。
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自己在家调制药酒。但他们最容易出现一个误区,即一味追求温补,完全不理会中药配伍的规律,把鹿茸、狗鞭、高丽参等温燥的中药材一股脑地倒入酒中。实际上药酒养生并非全为壮阳、温补之气,进补类有补血、滋阴、壮阳、益气等之分,治疗类分有化痰、燥湿、理气、行血、消积等之别。
调制药酒应“阴中求阳”,中医认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一味追求温补,很容易导致阴阳失衡,出现副作用反应,反而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在调制药酒时,也要遵循中药材的配伍原则,在使用温燥药材的同时,也要适当用一些滋阴的药材。
比如,此时广东大部分地区,空气湿度大,炮制药酒可适当加入薏仁米、木棉花等去湿气的材料;还可以适当将枸杞、生地、桑叶等药材组合,枸杞性甘平,滋补肝肾,生地味甘性寒,养阴生津,桑叶气味苦甘寒,滋阴养肝;再比如,用高丽参制药酒时,可适当加点百合、麦冬、砂仁,高丽参不容易吸收,砂仁味辛性温,可行气宽中、健胃消食,可以帮助人体更好地吸收高丽参的精华。
药酒也是酒,保健应适度
药酒包含酒和药物的双重功效,如果说平时单用药时能发挥三分药力,那么在药酒中即可达六到八分。人们在饮用药酒时,最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有保健功能的药酒和治病功能的药酒对身体有益无害。但实际上,饮用药酒比普通酒更要注意。
99热心医生温馨提示,喝药酒前,要向医生咨询,不能随便饮用偏方药酒;孕妇、准备怀孕的夫妻、经期、感冒上火的人都不宜服用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