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努力很久调节心情,却依旧心里憋得慌;和最亲近的人争吵,委屈却说不出口;加班到深夜,压力快要把自己压垮;独自一人时,难过得几乎要窒息。
这些时刻,你最本能的冲动是什么?有没有想狠狠地喊一嗓子?
面对这些无解的痛苦与愤怒,大喊一声你或许会觉得自己快要失控了,但其实这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喊出来,既是身体的本能反应,也是心理在寻找出口的一种方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常被忽视却有效的疗愈方式——“大声喊出来”。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我们为什么会有
“想喊出来”的冲动?
很多人爬到山顶面对空旷的山谷、辽阔的大海、广袤的草原时,常常会产生想要喊出来的冲动,这种冲动并非无缘无故产生,因为喊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释放情绪压力。生活中也有人喜欢约好友去KTV放声高歌,高声歌唱也不是简单地唱歌,因为歌声中表达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委屈时独自在家嚎啕大哭,比默默流泪更能表达我们的伤心。
人类面对情绪极限时,喊叫是一种自然的冲动,这并不是“失控”,而是一种生理与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
1
生理本能
当人们感受到兴奋、愤怒或恐惧等极端情绪时,喊出来是一种本能的生理反应。
这时身体的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释放肾上腺素激素,可以提高专注力和警觉性,同时产生一种天然止痛物质叫做内啡肽,二者协同作用可以提高我们的疼痛阈值,使人暂时忽略躯体和情绪疼痛,优先去应对威胁,类似“战场无痛感”。
喊出来的过程中,攥紧拳头、横膈膜和胸腔的剧烈运动的过程中,会带动全身很多部位的肌肉收缩和放松,有助于释放肌肉紧张,进行躯体放松。
2
心理层面
当然我们产生强烈情绪时,大多是遇到了无法掌控的事情。喊出来是我们掌控自己的身体的过程,提高音量也是在尝试重新建立掌控感。例如,在吵架的过程中双方的音量竞赛。
对于不会表达情绪的人来说,喊出来是一种表达压抑情绪的方式。此外,我们生活中经常说的“无能的怒吼”也并非真的无能,只是因为我们的情绪强度无法用语言表达,人们退行到用更原始的非语言形式表达,怒吼至少是情绪的出口。
3
社会层面
人类祖先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早已懂得运用呼喊与怒吼。面对野兽或者竞争者,怒吼可以震慑对手,喊叫可以传递信号。例如遇到危险时的尖叫可以提醒同伴有危险或者表达求救,在进化过程中这些有效行为被保留到了现代社会。
喊出来同样是人类天生的社交本能。婴儿的哭声可以引来照顾者的关注与照料,而成年人情绪爆发时的喊叫,往往也隐含着渴望被听见、被理解的深层诉求。甚至在特定情境下,如聚会、演唱会时,喊叫不仅仅是情绪的表达,也是一种凝聚团体、快速拉近陌生人之间距离的方式。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谁更需要“喊出来”?
1
不擅表达情绪的人
在有些强调内敛地表达情绪的文化背景下,许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不要哭”,长期的情感压抑导致他们情感教育的缺失,内在有很多压抑的情绪。
此外,还有某些特殊人群,如神经发育迟缓、经历过创伤等导致语言表达有困难的人。当这些不善表达情绪的人,遇到极端情绪无法用语言表达时,可以尝试用喊出来的方法。这不是失控,而是一种必要性的替代性表达,这声呐喊,是身体替他们说出的心里话。
2
女性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社会文化对女性角色的期待更多的是“温顺”“克制”,使得她们“合理表达情绪”变得困难。
在体力劳动的社会中,女性因为体力弱势,以情绪管理作为生存策略。现代职场中,同样是表达愤怒的喊叫,会增加男性的影响力,对女性来说却是反向影响。生活中,表达情绪的污名化词汇大多都是针对女性的,如“泼妇”“作女”“歇斯底里”,一个女性大声喊叫会被认为是羞耻的。
3
压力大、扛住一切的人
如职场中坚和责任感高的人,往往因为身份特点,认为表达情绪是羞耻的、失败的。他们往往用“沉默”应对痛苦,但是容易转化成其他症状,如失眠、躯体疼痛、暴饮暴食等,工作中会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用超量工作麻痹自己的感受。因此,他们更需要找到“发声出口”。
如何“喊出来”更能发泄情绪?
1
喊叫的技巧
喊叫作为一种心理疗愈方式,不是单纯地用喉咙发出声音,需要结合胸腔、鼻窦、横膈膜、腹部等部位共同协作发声。
我们常见的喊叫是发出啊(a)的长音,其实不同情绪可以尝试不同的发音,例如愤怒时可以尝试哈(ha)、破(po)的短音,悲伤时可以尝试呜(wu)的长音等等。
2
喊叫的场所
我们不能随时随地大喊大叫,容易让人误解,可以选择安全的喊叫场所。如山谷、空旷海边、草原等自然环境;汽车里、浴室、独居空间等私密场所;KTV、操场、主题乐园等社会许可的场所;也可以寻找情绪宣泄室,如墙面有吸音棉的房间、拳击俱乐部、VR 虚拟场景。
3
逐步练习
对不常外露情绪的人来说,突然用喊叫的方法表达情绪,会不好意思。可以从小声开始练习,逐渐提高音量,如开始发出嘿嘿嘿的声音,逐渐发出啊、哈等较大的声音。
从独自一人练习开始,敢于喊叫后,可以寻找有类似处境的同伴共同练习。
4
学习其他合理调节情绪的方法
如冥想、运动、听音乐、深呼吸、转换环境等。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当你被情绪淹没时,或许可以尝试在一个不会打扰他人的地方(如车内、房间)允许自己大声喊出来,大胆地表达你的情绪,这不是软弱失控,而是尊重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
如果你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借助大喊才能缓解情绪,这可能意味着你长期处于高压的情绪状态,或者调节情绪的方式单一。如果你的情绪波动影响了工作与人际关系,喊完仍然很空虚或内耗,这些情况可能不是用喊叫的方法就能调节的。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心理支持,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
策划制作
作者丨樊亚奇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心理治疗师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策划丨王梦如
责编丨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