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某市医院的诊室里,一家三口相继捂着腹部蜷缩在长椅上。他们脸色蜡黄,巩膜泛着不祥的黄疸,共同的主诉指向两周前家庭聚餐时那盘冰镇生鱼片。检查结果令人心惊:三人胆管内均发现肝吸虫成虫,这是典型的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病例。
肝吸虫的生命周期堪称自然界的 “潜伏大师”—— 囊蚴寄生在淡水鱼虾肌肉中,一旦被人生食,便会在胆管内发育为成虫,每天产卵数千枚。这些寄生虫会用吸盘牢牢吸附在胆管内壁,像微型钻头般啃食黏膜,诱发慢性炎症。初期可能只是乏力、腹胀等轻微不适,但长期感染会导致胆管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诱发胆管癌。更可怕的是,肝吸虫可在人体内存活 20 至 30 年,默默侵蚀健康而不被察觉。
这个家庭的感染路径清晰可循:父亲网购的 “现杀活鱼” 未经高温处理,片成薄片后仅用白酒、柠檬汁短暂腌制。母亲担心孩子肠胃弱,特意挑了最细嫩的鱼腹部分,却不知这正是囊蚴聚集的高危区域。一周后,儿子先出现腹痛呕吐,夫妻俩以为是普通肠胃炎,自行服药缓解,直到皮肤黄疸蔓延才就医,此时虫卵已在他们体内完成了一轮繁殖周期。
医生指出,这类家庭聚集性感染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日式料理、潮汕鱼生等饮食方式流行,肝吸虫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南方淡水水产丰富地区更为突出。很多人迷信 “高度酒能杀菌”“芥末能驱虫”,但实验证明,即使浸泡在 60 度白酒中,囊蚴仍能存活 24 小时以上,葱姜蒜等调料更无法穿透虫体囊壁。
预防的关键在于阻断传播链。淡水鱼虾需经 100℃高温持续 3 分钟以上,仅凭表面变白不能判定安全,必须确保鱼肉完全凝固、刺易分离。处理食材时,生熟砧板要严格分区,接触过生鲜的刀具若直接切熟食,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更重要的是改变饮食观念:海水鱼生食风险相对较低,但淡水鱼虾绝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田螺、麦穗鱼等小型淡水生物是肝吸虫的中间宿主,极易携带囊蚴。
目前,这家人正在接受驱虫治疗,吡喹酮药物能有效杀灭成虫,但受损的胆管黏膜需要长期调养才能修复。他们的经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警示案例:在美食诱惑面前,“鲜” 与 “险” 往往一线之隔。医生建议,常食生食者应每 1-2 年进行粪便检查或 B 超筛查,尤其家中有儿童、孕妇或肝病患者时,更要杜绝生食习惯,别让一时的口腹之欲,埋下数十年的健康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