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睡不好,一点小事就烦躁,我是不是‘矫情’了?” “孩子一回家就关房门,说不得碰不得,是不是心理有问题?”……面对生活中日益常见的情绪困扰,很多聊城市民感到迷茫甚至羞于启齿。近日,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师岳文静做客聊城广播电台《对话大医生》栏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为市民们拨开了“心理问题”的重重迷雾。
心理问题≠矫情,更不是“精神病”
节目中,岳文静首先澄清了普遍存在的误解。“很多人把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混为一谈,或者认为情绪不好就是‘想太多’、‘不够坚强’,这其实大错特错。”她形象地比喻:心理问题就像身体的“普通感冒”,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比如考试焦虑、职场压力、婆媳矛盾、适应新环境困难等。它们由生活压力、事件触发,当事人有自知力,感到不舒服但通常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而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则像“肺炎”,需要专业医学诊断和治疗,患者往往缺乏自知力。
“认为有心理困扰就是‘弱者’或‘矫情’,这种标签危害很大!”岳文静强调,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生物因素(如遗传、激素变化)、心理因素(如长期负面思维、应对方式不当)和社会环境因素(如家庭冲突、职场压力、社会孤立)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压力锅,压力超过承受力,又缺乏疏导出口,就容易出问题。这与个人意志是否坚强无关,我们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评判。”
聊城人身边的“心理困扰”从何来?
结合聊城本地实际,岳文静分析了心理问题产生的常见诱因。家庭环境方面,如高压教育、夫妻矛盾、离异重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社会压力方面,职场竞争(尤其是高强度工作模式带来的疲劳)、经济负担、以及人际关系疏离;文化观念上,“男儿有泪不轻弹”等传统思想让许多男性压抑情绪,导致就诊率低。此外,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带来的焦虑、攀比和现实社交能力退化,也是不容忽视的现代诱因。她特别提到,即使是轻度的、发展性的问题(如青春期叛逆、中年迷茫、空巢孤独感),如果忽视或处理不当,也可能累积加重。
如何判断是否需要专业帮助?岳文静给出了接地气的“三自”标准:自知力(意识到问题但解决不了)、自控力(情绪行为失控增多)、自适应力(工作生活效率明显下降超过两周)。“如果情绪困扰持续影响生活,或者有伤害自己的念头,一定要及时寻求帮助!”她提醒市民,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提供专业的评估和咨询服务,切勿仅凭网络搜索或随意测试给自己“贴标签”。
对于预防和日常调节,她给出了实用建议:
个人层面:每天5分钟正念呼吸、规律运动(如散步、跳广场舞)、保证充足睡眠(尽量22:30前睡)、培养兴趣爱好、多与亲友沟通。
社会层面:这正是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重点工作——持续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急救”常识(如倾听技巧、情绪安抚方法),推广“每天记录三件好事”等积极心理学小练习。
澄清误解,专业服务在身边
针对社会上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的常见误解,岳文静在节目中也一一澄清:
“抑郁就是想开点?”重度抑郁常伴随躯体症状和认知损害,需要药物和心理专业干预,绝非“想开点”就能解决。
“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心理咨询是运用专业技术的系统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旨在激活个体内在力量、重建健康模式,与普通聊天有本质区别。聊城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咨询师都经过严格专业训练。
“孩子问题长大就好了?”青少年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自伤)若不及时干预,可能造成深远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往往是求助信号,家长务必重视。
“只有严重了才需要看?”岳文静强调“治未病”理念。轻度焦虑、失眠等问题,早期通过心理咨询或学习调节技巧(如中心开设的正念减压班)就能有效缓解,避免恶化。
做水城百姓的心灵“守门人”
作为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专业力量,岳文静和她的同事们一直致力于将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服务送到聊城百姓的家门口。无论是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12356、深入社区街道的公益讲座、针对特定人群(如学生、职场人、孕产妇、老年人)的特色服务,还是专业的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都力求让心理健康服务更可及、更亲民。
“心理健康是整体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困扰,别硬扛,寻求帮助是勇敢且明智的选择。”岳文静在节目最后呼吁,“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大门向每一位需要支持的市民敞开。让我们共同努力,打破偏见,科学认识心理困扰,让阳光照进更多人的心房。”
作者
任喜荣
责任编辑
杭 冬
审核
岳文静 任喜荣
每天一推
岳文静
岳文静: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催眠师,
擅长应用催眠疗法、精神分析、艺术绘画疗法等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进行婚姻家庭、夫妻关系、儿童青少年等方面的咨询。
(单击图片可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