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美格鲁肽一支难求”的热度还没退,国产减重药就已悄然登场!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开出湖南省首批“玛仕度肽”处方——这款刚获批的国产新药,被上海中山医院专家直接点出核心优势:作为全球首款GCG/GLP-1双靶点减重药,不仅能高效减脂,还能减少肝脏脂肪(比例可达80%)。
该消息一出,瞬间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有网友直呼:“太好了,刚刚体检结果出来,有脂肪肝,马上安排!”
然而,在这股追捧声背后,也有不少理性的声音。有人注意到,玛仕度肽的作用机制其实还是“司美那一套”——“外源干预”。
有人可能不明白,什么是“外源干预”?
简单来说,就是靠外部药物强行改变身体的生理节奏,而非激发身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一方面,它的GLP-1靶点就像一把“外部食欲开关”,直接向大脑的食欲中枢发送信号,让身体产生“不饿”的错觉;另一方面,GCG靶点则像给代谢系统“外接了一个加速器”,通过药物外力提升代谢速度,让身体在原本的代谢规律之外“额外消耗脂肪”。
当然,依靠这种外部药物“暴力干预”的方式,确实能在用药期间看到减重、减肝脂的效果。就像之前的司美,有使用者反馈:“用药时每天吃一点就饱,掉秤很快,但停药后饿感突然回来,忍不住想吃东西,体重很快就反弹了。”
因此,玛仕度肽也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旦停止用药,被药物压制的食欲会恢复,被外力提升的代谢会回落,之前靠药物“硬减”下去的脂肪(包括肝脏脂肪),很容易随着饮食习惯回到原来的状态。
更现实的是,并非所有“有脂肪肝或内脏脂肪”的人都能使用玛仕度肽!据国家药监局明确规定:仅BMI≥28kg/m²的肥胖患者,或BMI≥24kg/m²且伴有相关代谢疾病的超重人群可用。
这就意味着,那些体重正常但有脂肪肝(比如长期熬夜、应酬导致的轻度脂肪肝),或是因久坐导致“肚子大”、内脏脂肪堆积的人,尚未达到使用标准。《2023美年健康》数据刺痛人心:我国有35.4%的人群(约2亿人)正受脂肪肝困扰。
事实上,对于这类人群来说,或许可以换个思路。既然玛仕度肽的“硬干预”不适用,那有没有一种方式,能从身体内部入手,帮肝脏减负呢?
最近在关注肝健康的人群里,有一款来自香港生科企TS的“倍轻肝”被提及得比较多。据悉,其凭借“内源强肝、外源减负”的理念,一经面世便受邀入驻京J东D健康,并赢得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超10万中年“肝友”青睐,复购率数据亮眼,达到了惊人的67%!
图/电商平台评论区用户晒图
公开资料显示,其核心成分中的担子菌提取物,在2022年韩国仁济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得到验证:不仅能激活“肝脏解毒酶”系统,加速酒精、外卖油脂等内毒素的代谢,还能增强肝脏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少熬夜和应酬带来的损伤;另一大成分“四氢姜黄素 ”则可辅助肝脏自主“燃脂”。
南京31岁的程序员聂先生,属于典型的“不胖但肝不好”——BMI才23,肚子却有点鼓,去年体检时查出了“肝脂超标”,医生说主要是长期熬夜和吃外卖导致的。
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开始尝试使用这款叫“倍轻肝”的小绿瓶。一段时间后,他反馈道:“自己也难以确定是否归功于它,但明显感觉起床后没那么疲惫。最近复查时,医生指出肝脂状况也有所好转。”
话说回来,其实无论是玛仕度肽这类处方药,还是其他关注肝健康的新型产品,都只能算健康路上的“辅助工具”。尤其,玛仕度肽作为处方药,还须经医生诊断排除甲状腺髓样病史、急性胰腺炎等病症才能开具处方。
而且据医护人员观察,部分患者用药初期会出现恶心、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再加上“需要注射”的给药方式,早已让不少人在尝试前就打了退堂鼓。
正因如此,专家才一直强调:真正的肝脏健康,从来不能寄望于某款药物或产品!药物或许能在短期内起到“应急调节” 的作用,但长期来看,只有把健康节奏融入日常,让身体自身的代谢与修复能力保持活跃,才是从根源上维护肝脏健康的正途。毕竟,身体自带的自愈力,本就是最可靠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