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果,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常被视为健康零食,深受大众喜爱。然而,并非所有坚果都对健康有益,有些坚果不仅无法提供营养,还可能暗藏健康隐患,损伤血管,甚至增加患癌风险。以下这6 种坚果,一定要少吃或不吃!
发霉变质的坚果
坚果一旦发霉,就会滋生大量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也是一级致癌物,其毒性是砒霜的68 倍。少量摄入黄曲霉毒素,可能会引发恶心、呕吐、腹痛等急性中毒症状;长期低剂量摄入,则会严重损害肝脏,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增加肝癌的发病几率。同时,它还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加速血管老化和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像发霉的花生、核桃、杏仁等,即使只有一小部分发霉,其他部分也很可能已经被毒素污染,一定要整颗丢弃,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炒焦的坚果
坚果在炒制过程中,如果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就容易炒焦。炒焦的坚果不仅口感变差,营养成分也会被破坏。更重要的是,坚果中的有机物在高温下会发生裂解,产生苯并芘、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苯并芘是一种强致癌物,与肺癌、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丙烯酰胺则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也有潜在危害,可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影响血液循环。因此,那些颜色过深、带有焦糊味的坚果,千万别吃。
口味过重的坚果
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口味的坚果,如盐焗味、奶油味、辣味等。这些口味过重的坚果,往往添加了大量的盐、糖、香精和防腐剂等添加剂。过量摄入盐,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导致血管壁受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过多的糖分则会引起血糖波动,促使脂肪在血管壁沉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长期食用含有大量添加剂的坚果,还可能影响肝脏和肾脏的正常功能,间接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所以,尽量选择原味坚果,减少添加剂的摄入。
被虫蛀的坚果
被虫蛀的坚果,内部结构已经遭到破坏,营养成分大量流失,还可能携带虫卵和细菌。食用这样的坚果,不仅无法获得应有的营养,还可能引发肠道感染,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而且,虫蛀过程中,坚果可能会发生霉变,同样存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风险。因此,在挑选坚果时,要仔细检查,避免购买有虫蛀痕迹的产品。
存放过久的坚果
坚果中富含油脂,存放时间过长,油脂会发生氧化酸败,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过氧化物。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会攻击血管细胞中的脂质、蛋白质和DNA,导致细胞损伤和衰老,加速血管病变。同时,氧化酸败的坚果还会产生刺鼻的哈喇味,不仅口感极差,还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即便坚果没有明显变质,只要有哈喇味,就说明已经不新鲜了,不宜再食用。
加工方式不健康的坚果
一些坚果采用油炸的方式进行加工,虽然口感酥脆,但这种加工方式会使坚果中的油脂含量大幅增加。过多摄入油脂,会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此外,油炸过程中,坚果还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进一步危害心血管健康。相比之下,烘烤、蒸煮等加工方式更为健康,能最大程度保留坚果的营养成分,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坚果虽好,但一定要学会挑选和食用。购买坚果时,应选择正规渠道,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储存条件;储存坚果时,要保持干燥、低温,避免阳光直射;食用坚果时,要适量,每天摄入量控制在20 - 30 克左右。同时,尽量选择原味、加工方式简单的坚果,远离上述 6 种不健康的坚果,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坚果带来的营养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