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主任,您看我现在精神多好,真是太感谢您啦!”90岁的吕奶奶(化名)握着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特聘专家王胜洵的手,脸上满是笑容。在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这样的感谢时常会有。作为刀尖上的“拆弹专家”,已经在开元院区坐诊一个多月的王胜洵,将继续用精湛医术为患者筑起“心”的防线。
跨越年龄禁区:为九旬老人搭“心桥”
三年前,吕奶奶被胸闷、胸痛困扰,确诊冠心病、动脉硬化时,多家医院因她高龄而婉拒手术。一个多月前,当她坐着轮椅找到王胜洵时,因活动后胸痛、胸闷、憋气,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严重狭窄,已无法进行支架介入治疗。
“患者血管条件差,加上高龄带来的心肺功能衰退,开胸搭桥手术风险很高。”面对吕奶奶各器官功能衰退、手术风险高的难题,王胜洵带领团队制订了精细化手术方案。“高龄不是手术禁区,而是对医术的更高考验。”
手术当日,从患者大腿取下大隐静脉后,王胜洵在直径不足2毫米的冠状动脉上搭建了两根“生命桥”。3个多小时的紧张操作,每一针都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一周,吕奶奶便能下床活动,胸闷、胸痛彻底消失。
二次“修心”:用微创技术破解难题
70多岁的胡阿姨(化名)12年前因心脏瓣膜病接受了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如今却因生物瓣毁损陷入困境——无法平卧、全身水肿、心衰反复发作,稍动几下就气喘吁吁。
“二次开胸手术,心脏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出血风险很高。”王胜洵仔细评估后,决定另辟蹊径,采用经左胸小切口的微创介入技术——无需打开胸骨和体外循环,通过5厘米切口完成瓣膜置换。
术中,王胜洵凭借丰富的经验小心剥离局部粘连组织,通过仅5厘米的切口精准植入新型介入生物瓣,整场“拆弹”手术仅用2个小时便顺利完成。
术后第3天,胡阿姨便能平卧入睡,在病房走廊里稳步行走。“终于能躺下来好好睡一觉了,谢谢你们给了我新生!”胡阿姨笑着对王胜洵说。
生死时速:拆除心尖上的“定时炸弹”
40多岁的吴先生(化名),被突发的剧烈胸痛拖入鬼门关——主动脉A型夹层如同一颗“定时炸弹”,从升主动脉一路撕裂至大腿根部,心包积液,随时可能引发大血管破裂、心脏骤停。“这类患者每耽搁1小时,死亡率就上升2%,必须争分夺秒!”王胜洵带领团队启动急救绿色通道,一场与死神的较量就此展开。
Bentall手术+主动脉弓置换+降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的复杂操作,需要全身低温停循环下手术,犹如在心脏血管上进行“雕刻”:切除病变血管、置换人工瓣膜和血管、植入覆膜支架……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毕,心脏复跳后,监护仪上的波形终于逐渐恢复平稳。术后一周多,吴先生康复出院时感慨道:“是王主任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开元院区坐诊,健康再升级
为了让更多患者受益,王胜洵从三月底开始,每周一上午在开元院区门诊1号楼坐诊。无论是复杂冠心病、瓣膜病,还是凶险的主动脉夹层、先天性心脏病、心衰的人工心脏植入术、微创小切口手术等,他都会始终以专业的诊疗与关怀,为患者守护“心”的希望。未来,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将继续以专业的技术与精神,让更多生命重新焕发生机。
(张文婷)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