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吃贝类需警惕中毒,这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贝类容易受到细菌、毒素等污染。为了健康吃贝类,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贝类,确保其来源可靠。避免购买和食用已死亡或有异味的贝类,因为它们可能已变质或受到污染。
其次,在烹饪贝类时,一定要确保煮熟煮透。一般来说,贝类内部的汁液应清澈透明,无浑浊或异味。蒸煮时间不宜过短,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和毒素。
此外,不宜过量食用贝类。虽然贝类营养丰富,但过量食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负担。一般成年人每次食用贝类的量不宜超过 100 克。
最后,如果在食用贝类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时就医,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中毒情况。总之,在夏季食用贝类时,我们要保持警惕,采取正确的烹饪和食用方法,以确保自身的健康。
夏季来临,气温升高,大量贝类海鲜上市,也是贝类毒素中毒的高发季节。贝类毒素有多种类型,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是麻痹性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潜伏期较短,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初期症状有口部及四肢麻痹、刺痛,胃肠不适如呕吐、腹泻,严重者会出现吞咽及发音困难,甚至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目前,还没有针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特效解毒剂。麻痹性贝类毒素存在于扇贝、贻贝、蛤等双壳贝类中,通常在内脏中的含量较高,常规的烹调方式不能将其去除。
如何健康吃贝类
要想尽量避开贝类的安全隐患,放心享受美味,就必须从清洗、烹饪等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不吃内脏。重金属等污染物容易积聚在贝类生物的内脏团中,而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最低。因此,只能吃贝类的肌肉部分。“看颜色”是较简单的判断方法。打开壳后,略微发黑的肉块多是内脏团。有些贝类内部有一根黑色的沙线,也不能吃。
第二,挑外壳平滑的。相对于外表疙疙瘩瘩的生蚝、扇贝等,蛏子、贻贝等外表干净、平滑,附着脏东西少,相应污染也少。
第三,盐水浸泡,充分加热。烹饪前,先要把贝类放入食盐水中“养”一段时间,这样能帮助贝类排出各种毒素和沙子,然后,用小刷子仔细清洁贝壳的表面。烹饪手法首选蒸、煮等,能彻底加热、杀死细菌。烧烤的方法易造成受热不均,外熟里生,建议少用。
第四,不购买不食用来自赤潮区的贝类海鲜。赤潮区的贝类海鲜含有藻类毒素的几率高,容易引起贝类中毒。
提醒:误食会导致中毒的海产品
1、铜铸蟹
铜铸蟹,又称铜铸熟若蟹。头胸甲壳呈横卵圆形,背部隆起分区明显,表面光滑。全身表面呈青绿至紫褐色,其间有白色,褐色与青橙色的不规则花纹,形成特殊的斑驳色彩,甲长约5厘米,甲宽约10厘米。可能含有麻痹性生物毒素,中毒病人表现为口唇、手脚发麻,步态不稳等症状。
2、河豚鱼
河豚鱼,又称“河鲀鱼”“龟鱼”“鸡抱”“气泡鱼”“气鼓鱼”等,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汇合处也可发现。一般体长在10~30厘米左右,大的可达63厘米以上。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横裂。体背、侧面的斑纹随种类不同而各异。引起河豚鱼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鲀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无力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潜伏期为0.5~3小时。
3、织纹螺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等,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沿海。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2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