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视频 | 章乐
编辑 | 袁月
导语:死亡,从不是冰冷的句号,而是关乎生命最后阶段如何守住尊严与体面的重要命题。为了让更多人读懂“生命终章的温柔”,#科普专家说慢病#栏目特邀请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安宁疗护负责人、疼痛科主任医师路桂军教授,带大家理解死亡,读懂安宁疗护的真正意义。
本期话题:回避还是直面?我们该如何与孩子谈生死?
路桂军教授:儿童青少年安宁疗护在国内是刚需。每一个走到生命尽头的儿童青少年,都需要我们的深度关注,我们也希望能打开死亡话题。因为小朋友并非“小人”,他们理应被当作完整的人对待。但现实是,中国的生死教育在成人中缺失,在儿童世界里更是匮乏。当孩子们面临生死话题向父母老师求助时,仅有约17%的父母老师会直面回应,83%的人则顾左右而言他,死亡话题在孩子面前根本没有开放。我们固然希望给孩子更阳光、更有希望的东西,但如果死亡已然近在眼前,掩耳盗铃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死亡教育应从小开始,6岁就可以启动,但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跟孩子讲死亡是什么。其实,我们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谈论死亡就可以了。现在有不少儿童死亡绘本,会用“小白兔、大灰狼”“小白熊变成天使飞在天上”这类表述来解释死亡。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用他们的语言谈生死,他们会逐渐理解现实中的生死模样。但如果超越儿童的理解能力,用成人的视角去谈生死,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而且,生死话题并非拉几个人过来讲一讲就可以,遇到生死话题时不再回避,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