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空气愈发干燥。此时人体易受寒邪侵袭,出现肺燥咳嗽、脾胃虚弱等问题。中老年人因体质较弱,更需顺应节气调整饮食起居。本文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总结霜降前后“多吃5样、少做2件事”的养生法则,助您润肺养胃,平安过冬。

多吃5样:温润滋补,强健体魄
1. 柿子——润肺生津的“天然药库”
霜降前后的柿子个大皮薄、汁水丰盈,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果胶。中医认为,柿子性寒味甘,能清热润燥、健脾益胃,尤其适合缓解秋燥引起的咽干口渴、便秘等问题。但需注意:
食用禁忌:避免空腹食用,以防鞣酸与胃酸结合形成胃柿石;每日食用量不超过2个,脾胃虚寒者需搭配姜茶或热粥。
推荐吃法:鲜柿直接食用,或制成柿饼煮水,润燥效果更温和。

2. 板栗——补肾强筋的“干果之王”
板栗性温味甘,归脾、胃、肾经,富含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及矿物质。中医认为其能“补肾强筋、健脾养胃”,对中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缓解腰膝酸软有显著效果。
食用建议:每日5-8颗,可直接煮熟或与鸡肉、排骨同炖,如经典菜品“栗子烧鸡”。
注意:消化不良者需控制量,避免腹胀。

3. 山药——健脾益胃的“平民参”
山药性平味甘,含黏液蛋白、淀粉酶及多酚氧化酶,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腹泻等问题。现代研究证实,其多糖成分可调节免疫,适合体质虚弱者。
推荐搭配:山药红枣粥(山药50g、红枣5颗、粳米100g),补气养血;或与排骨、枸杞炖汤,滋阴润燥。
禁忌:便秘者需减少食用,因山药收敛作用可能加重症状。

4. 萝卜——消食化痰的“秋冬人参”
“秋冬萝卜赛人参”,萝卜性凉味辛甘,含芥子油、淀粉酶及维生素C,能促进消化、清热化痰。中医认为其“下气宽中、消食导滞”,对秋燥引起的咳嗽、积食有良效。
经典吃法:白萝卜鲫鱼汤(萝卜200g、鲫鱼1条),润肺止咳;或切片凉拌,加蜂蜜调味,缓解咽干。
注意:脾胃虚寒者宜熟食,避免生食过多。

5. 蜂蜜——滋阴润燥的“天然甜剂”
蜂蜜性平味甘,含葡萄糖、果糖及活性酶,能润肺止咳、补中益气。中医认为其“和营卫、润脏腑”,对秋燥引起的便秘、干咳有缓解作用。
食用方法:晨起空腹冲饮温水蜂蜜(1勺蜂蜜+200ml温水),润肠通便;或与芝麻、核桃调制成膏,滋补效果更佳。
禁忌:糖尿病患者慎用,1岁以下婴儿禁食。
少做2件事:避寒护胃,远离病痛
1. 少吃辛辣油腻,减轻脾胃负担
霜降后脾胃功能减弱,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易加重燥热,油腻食物(如炸鸡、肥肉)则难以消化,可能引发胃炎、腹泻。
替代方案:用温补食材(如羊肉、枸杞)替代辛辣调味;烹饪方式选择清蒸、炖煮,减少油炸。
2. 避免过度进补,防止“虚不受补”
中老年人常误认为“霜降需大补”,但过量食用高热量食物(如阿胶、人参)可能导致上火、消化不良。

进补原则:
体质辨识:阳虚者(畏寒肢冷)宜食羊肉、核桃;阴虚者(口干咽燥)宜选银耳、百合。
循序渐进:从粥品、汤羹开始,如山药红枣粥、南瓜板栗汤,逐步增加营养。
荤素搭配:每餐保持“1份肉+2份蔬菜”,避免单一高蛋白饮食。
霜降养生小贴士
起居调护:睡前热水泡脚(15分钟,水温40℃),促进血液循环;晨起后饮用温水,润泽呼吸道。
运动建议:选择温和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伤阳。
情绪调节:多参与社交活动,保持乐观心态,预防“秋郁”。
霜降养生重在“润”与“补”,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及规律作息,可有效增强体质,为冬季储备能量。中老年人尤其需注意“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让身体顺应自然变化,健康度过秋冬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