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不闷了,终于能平躺睡觉,感觉身上也有劲了!”近日,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病区,即将出院的52岁王先生(化名)精神状态良好,与入院时闷喘的模样判若两人。就在几周前,该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引发严重并发症,该院党委书记袁义强带领多学科专家团队采用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使其重获新生。
1个多月前,王先生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在当地医院就医,急诊手术植入支架开通了堵塞的血管,但同时发现其合并有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出院20天后,王先生便感到胸闷症状急剧加重,随即转诊其他医院,心脏彩超检查提示为二尖瓣脱垂伴重度关闭不全,反流面积达17平方厘米。由于处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功能不稳定,开胸外科手术风险极高,医生建议其待病情稳定后再择期手术。
但返家后次日,王先生突发严重胸闷、气喘等症,无法平卧,只能端坐呼吸(这意味着心力衰竭严重),并伴有浑身大汗、血压下降等心源性休克表现,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河南省胸科医院接到当地医院转诊请求,迅速派出转运队并携带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生命支持设备将其转运至心内重症监护病房(CCU)。
入院后,经CCU主任赵杰娉紧急超声检查,发现王先生病情急剧恶化的元凶是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脏乳头肌断裂、二尖瓣腱索断裂。这使得心脏二尖瓣这扇“单向门”无法关闭,血液在心脏内大量返流,心脏负荷急剧增加,进而引发急性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生命危在旦夕。赵杰娉随即和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孙彦彦会诊决定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王先生的病情暂时稳定下来。
专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乳头肌断裂虽不常见,但极其凶险,死亡率非常高。这种情况下,心脏结构已发生严重破损,单纯药物治疗无法逆转,必须立即进行手术干预修复瓣膜,否则患者很难渡过难关。目前,对于一般性的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的中青年患者,外科开胸为优选方案,但王先生处于二次急性心肌梗死期、心功能极差且合并多脏器衰竭,外科手术风险极高;若不及时手术,生命几乎必然无法挽回。
河南省胸科医院立即组织了包括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医学影像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超声科、重症监护室等在内的多学科会诊。经过审慎评估和充分讨论,决定为王先生实施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
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袁义强带领多学科专家,在ECMO辅助支持下行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手术先从患者左侧股静脉穿刺入路,在食道超声的精确引导下,成功穿刺房间隔,将一根细长的导管送入心脏,精准抵达二尖瓣目标位置;随后,将一枚二尖瓣夹精准释放,如同一个灵巧的抓手,准确夹合住脱垂且关闭不全的瓣叶边缘,使其在收缩期能够有效对合。
术后即刻超声显示,二尖瓣反流显著减少至微小反流,血流动力学得到立竿见影的改善,这表明手术实施成功。
术后,患者被转入CCU密切监护。在监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照护下,患者术后约2小时~4小时顺利脱离呼吸机,ECMO、IABP等生命支持设备也相继在数日内成功撤除。术后第3天,王先生病情平稳,转入普通病房。复查显示,其肝肾功能、心力衰竭标志物BNP(诊断心力衰竭和评判心功能的主要指标)等关键指标逐步恢复正常,心力衰竭症状得到根本性改善,体力明显恢复。
专家提醒公众,秋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寒冷天气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增加心肌梗死发生风险。一旦出现持续性胸痛、胸闷、气促、心悸、不明原因乏力等不适,尤其是活动后加重时,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应立即前往具备救治能力的正规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防寒保暖,保持情绪平稳,做到三餐规律,适度锻炼,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守护好心脑血管健康。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