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芒种时节,黑龙江的黑土地上麦浪翻涌,刘阿姨的人生却迎来一场变故。她在手术室门口颤抖地签下手术同意书,笔尖在“右肺腺癌”的诊断书上洇开了一小团墨迹。“确诊肺癌的时候,感觉天都塌了,自己特别渺小、无助。”时隔六年,刘阿姨再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心有余悸。
同年5月9日,刘阿姨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右肺叶切除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证实为右肺腺癌。医生告知她“定期复查就行”。看着胸口的术后疤痕,刘阿姨以为这场噩梦终于结束了。

然而,两年后的例行复查,CT报告显示:双肺出现多发结节。这个结果让一家人的心再次悬了起来。当地医院建议进行化疗,但这个建议让家人有些犹豫。为了寻求更稳妥的方案,他们决定前往北京的大医院再问问。
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负责任的医生。医生在评估了刘阿姨的身体状况后,给出了一个出乎他们意料的建议:“你身体太瘦了,不适合化疗。”那不化疗该怎么办呢?面对刘阿姨一家的困惑,医生接着说:“可以考虑用中医治疗,也很有效果。”
在儿子和医生的帮助下,刘阿姨一家人开始寻找专门治疗肿瘤的中医医院。经过多方比较,他们最终选择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问及选择的原因,刘阿姨后来回忆道:“一是看你们医院开的时间比较长了,二是感觉你们看好的病例多,而且个个都容光焕发的!”

2020年9月8日,刘阿姨一家从黑龙江启程,跨越千里来到郑州,找到了袁希福院长。把脉时,袁院长托着她细弱的手腕,关切地询问为什么这么瘦。“吃饭都没什么胃口,吃一两口就饱了。”刘阿姨发愁又虚弱地回答。“太瘦了,免疫力就会低,要先从改善身体的内环境入手。”一旁的儿子觉得很有道理,频频点头。
转机很快开始出现。服药一周后,刘阿姨用儿子的手机发来微信:“感觉吃饭比以前香了,有胃口了,喝水也多了。”服药二十天后,她又发来消息:“我现在咳嗽也好多啦,不怎么咳嗽啦。”
服药一个半月,到了10月25日,刘阿姨主动打来视频。视频里的她面色红润,声音也有力了许多:“不咳嗽也没痰了,睡觉挺好的,头发掉得轻了,现在能走四个小时,还能在家做做饭。”
三个月的调理让刘阿姨心里渐渐有了底,感觉身体一天天轻快起来,她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肺内结节的变化。12月4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她就催着儿子赶往医院复查。医生对比影像资料后笑着告知结果:“右上肺磨玻璃影没变化,右肺门淋巴结从1.8cm缩小到1.6cm,隆突下的也小了些,左肺钙化点也有缩小,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看到这样的复查结果,刘阿姨和家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从此,中药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往后日子里,每当身体出现细微不适,无论是偶尔胃口欠佳,还是睡眠稍浅,她都会第一时间联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医生。让她感动的是,每次沟通都像和老朋友唠家常,医生总能根据她的状态细致地调整药方。
时间来到2024年4月26日,开封春意正浓。在“希福中医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龙年中国行”的活动现场,刘阿姨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一束精心制作的手工花。这束花从黑龙江跨越千里而来,每一片花瓣都经过她的细心剪裁和粘贴,凝聚着六年来的感激与重生后的信任。

提及袁希福院长,她的眼中泛起温暖的笑意:“第一次见袁院长,就感觉他特别平易近人,跟他有一种亲人之间的感觉。非常和蔼、非常亲和,挺有耐心的。我看到有几个患者一直问各种问题,他都一一解答。就觉得像见家里长辈一样。”
说到中医药,她的语气里满是笃定:“我总觉得吧,你得相信中医,因为它是咱们国家的瑰宝,是几千年历史研究出来的!你说老祖宗几千年琢磨出来的智慧,能不管用吗?”
活动现场,阳光透过窗棂洒落。这位曾经被癌症阴影笼罩的东北阿姨,正用最朴素的方式,向更多人讲述着自己的故事。那束静静绽放的手工花,仿佛在诉说着:即使在生命的寒冬里,希望与坚持,也能让春天再次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