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试过,孩子一到春天就鼻子痒、打喷嚏?这可能是过敏性鼻炎在作祟。随着非处方药(OTC)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尝试自己管理孩子的过敏症状。但你知道吗?虽然这些药物很有效,有时候还是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
根据目前的主流医学观点,至少90%的患者在看医生之前已经使用了非镇静性口服抗组胺药或鼻用皮质类固醇。这种自我管理的方式被称为“早期过敏护理的民主化”。家长可以先让孩子试试非镇静性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或洛拉他定,看看是否能缓解症状。如果有效,那很可能就是过敏性鼻炎;如果没效果,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其他原因。
鼻用皮质类固醇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药物,但在实际使用中,很多家长对其有顾虑。他们通常会先尝试口服抗组胺药,只有当症状无法完全控制时才会考虑鼻喷剂。然而,正确的使用方法至关重要。如果喷雾的角度不对,可能会导致药物浪费。医生建议,喷雾时要稍微向外倾斜,指向眼外角,这样可以更好地到达发炎部位。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转诊呢?如果孩子在使用鼻用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后仍然有症状,或者出现了其他并发症,如哮喘、湿疹或食管炎症,就需要考虑转诊了。此外,如果孩子的睡眠受到影响,或者每天依赖抗组胺药但症状依然严重,也应该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专科医生可能会推荐免疫疗法,以减少过敏反应,而不仅仅是控制症状。
另外,家长还需要避免使用过时的镇静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这类药物容易穿过血脑屏障,导致嗜睡、混乱和运动障碍,甚至可能过度刺激一些孩子。相比之下,第二代抗组胺药作用时间更长,副作用更少,更适合学龄儿童。而且,不需要频繁更换不同的抗组胺药,因为它们不会失去效果。
总之,OTC药物为家庭管理儿童过敏性鼻炎提供了方便,但家长仍需注意正确使用方法,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健康。
注: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