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若不及时干预,不仅会引发持续不适,还可能诱发邻近器官感染,甚至影响生活质量。了解其诱因和症状,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有效守护鼻腔健康。
感染是鼻窦炎的主要 “导火索”。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或病毒(如鼻病毒、流感病毒)侵袭鼻窦,导致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排出受阻。数据显示,约 60% 的急性鼻窦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 20%-30% 会继发细菌感染。慢性鼻窦炎则多由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彻底演变而来,细菌持续感染、黏膜反复损伤,病程超过 12 周,迁延难愈。
过敏与环境因素推波助澜。过敏性鼻炎患者是鼻窦炎的高发人群,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过敏原刺激鼻黏膜,引发水肿,堵塞鼻窦开口,约 40% 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会合并鼻窦炎。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如雾霾、粉尘、化学气体),鼻黏膜持续受刺激,防御功能下降,易诱发炎症;吸烟或被动吸二手烟会损伤鼻黏膜纤毛功能,降低清除分泌物的能力,使鼻窦炎风险增加 2 倍。
鼻腔结构异常 “雪上加霜”。鼻中隔偏曲会导致鼻腔通气不畅,鼻窦引流受阻,分泌物淤积引发炎症;鼻息肉则直接堵塞鼻窦开口,约 70% 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合并鼻息肉,形成 “息肉 - 感染 - 更严重息肉” 的恶性循环。此外,腺样体肥大(尤其儿童)会阻塞后鼻孔,影响鼻窦通气引流,也是鼻窦炎的常见诱因。
鼻窦炎的症状具有明显特征,可通过 “痛、脓、堵” 快速识别:鼻塞是最常见的表现,急性鼻窦炎多为持续性鼻塞,慢性鼻窦炎则时轻时重,患者常需张口呼吸,夜间打鼾;流脓涕表现为黄绿色脓性分泌物,量多且不易擤尽,部分患者会感觉鼻涕从后鼻孔流入咽部(“鼻后滴漏”),引发咽部不适、咳嗽;头痛因鼻窦内压力升高或炎症刺激所致,不同鼻窦发炎疼痛部位不同:上颌窦炎表现为面颊部胀痛,额窦炎为前额部疼痛,筛窦炎则是内眦或鼻根部疼痛,且疼痛多在早晨或上午加重。
此外,急性鼻窦炎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慢性鼻窦炎患者则常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约 60%)、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等,儿童患者还可能因长期鼻塞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滑。
鼻窦炎若长期不治疗,危害不容小觑:炎症扩散可引发中耳炎(出现耳闷、听力下降)、咽炎、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反复刺激鼻黏膜,可能增加鼻息肉的发生风险;儿童患者长期张口呼吸,还可能影响颌面部发育,形成 “腺样体面容”。研究显示,慢性鼻窦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健康人群低 30%,且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更高。
治疗鼻窦炎需根据病情制定方案:急性鼻窦炎以控制感染为主,细菌感染时需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配合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鼻腔冲洗,缓解黏膜水肿;慢性鼻窦炎除局部用药外,还需明确是否合并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如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改善鼻窦引流。同时,过敏因素引发的鼻窦炎需配合抗过敏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