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近山,他是二野中一位极具声誉的战将,若果追溯战斗力的排名,他几乎名列前茅,足以排在陈赓、陈锡联之后,位居第三的位置,甚至第二的位置也并非不可能。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常常被誉为“疯狂”,这一点在《亮剑》中几位英雄的身上也有所体现,尽显英雄豪情与刚烈之态。在解放战争时期,他负责指挥太行军区地方部队,并成功组建起了野战纵队,这支队伍在王近山的带领下迅速成长为一支强劲的战斗力量。
从战斗作风来看,他的部队能够与一纵、二纵、三纵及四纵这些曾经的红军主力、八路军精锐相抗衡,显示出相当的实力与韧劲。老大哥们的部队可不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才逐渐强大的,他们在历史的磨砺下,早已形成了顽强的战斗风格。然而,王近山的使命便是将这支新组建的部队培养得同样顽强,直面艰苦的战斗条件。
定陶战役中,王近山的6纵队不仅展现了与老大哥部队持平的实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越了他们。这场战役堪称一场血战,6纵在经历了陇海战役之后,正值需疲惫,身心俱疲之际,然而他毫不犹豫地带领队伍承担起主攻任务,最终以优异的表现完成了这次艰巨的任务,歼敌3万余,彻底击碎了敌人的作战部署。
更为可贵的是,尽管在王近山暂时缺席的情况下,6纵队的战斗作风并未因此减弱,他们在战斗中虽急需恢复,但依然能争先恐后地抢占主攻的先锋位置。这支部队是王近山的得意之作,展现出一种不可小觑的“亮剑”精神,令敌人心生惧怕。
可在一次腿部受伤后,王近山离开队伍整整一年,再次归队时便接下了襄樊战役的重任。这次战役中,6纵与来自陕南的12旅及桐柏军区的部队联合作战。襄樊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陕南12旅作为主力军,歼灭敌军的数量最多。而在随后的襄阳战役中,6纵担任攻坚的主要力量。虽然总指挥是王宏坤,但前线的指挥权则由王近山统一掌控。在兵力部署和攻击作战时,有一处安排刘金轩未能遵从,致使战局出现变化,反而让敌人占据了先机。王宏坤要求停止攻打虎头山,但王近山却直言不讳地揭示了之前抗战的失误,直接表露出他的愤怒和不满。
王近山一度情绪激昂,直言要停止参与,似乎对于这一切感到无奈。埋怨冲突的同时,王宏坤则努力进行思想工作,帮助刘金轩理解指挥部要求的重要性,虽然刘金轩的言辞不当,但在战斗中不应影响大家的士气。经过后续的沟通与调整,刘金轩转变了态度,理解了不攻虎头山的战略原因。在战斗会议上,王宏坤作出相应的教育安排,并决定不让刘金轩参与攻坚作战,令他产生了强烈的不满,甚至表示愿意当面检讨。但在经过一晚上的讨论与沟通后,伤痛与不快逐渐烟消云散,大家都齐心协力,向着解放襄阳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