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铅中毒离我们有多远?医生提醒:家里有这些东西,尽快扔了吧
创始人
2025-07-16 08:08:09
0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科普健康知识,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依据。如有任何健康疑虑,请及时就医。

小时候,谁没咬过铅笔头?长大后,我们才明白,铅笔头里压根儿不含铅。但真正令人防不胜防的“铅”,却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可能觉得它离你很远,但实际上,它可能就在你每天使用的杯子、孩子玩耍的玩具里。医生提醒,铅中毒并非只是工地工人或冶炼厂工人的专属风险,普通家庭也可能面临“中招”的危险。

我们常常自认为吃得健康、住得干净,安全系数很高。然而,铅最“狡猾”的地方在于它无色无味,长期积累,却能悄无声息地损害健康,甚至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一位拥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郑重指出,家庭中若不加注意,以下6种物品极可能成为铅的“藏身之所”。

首先,令人心动的那些色彩斑斓的陶瓷餐具。很多人在购买碗碟时,偏爱那些颜色鲜艳、图案精美的款式,总觉得它们更具“生活气息”。但你是否知道,特别是在颜色鲜艳、手感光滑的老式陶瓷碗中,铅的含量往往超标严重。一旦遇热或接触酸性食物(如醋、柠檬汁),铅就有可能从釉面中溶出,进入食物中被人体摄入,尤其对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危害更大。因此,建议大家,为了健康,别再贪图好看,选择有安全认证的无铅陶瓷或玻璃制品才是更靠谱的选择。

其次,是那些年代久远的老房子。在翻修老房子时,墙体掉粉、泛黄,甚至出现油漆裂纹是很常见的情况。许多人认为这只是“美观问题”,但实际上,老墙皮中极可能含有铅基涂料。上世纪80年代前的建筑材料中,普遍使用含铅油漆。随着时间的推移,漆层老化,铅粉就可能漂浮在空气中,被吸入呼吸道,尤其是家有小孩的家庭,孩子手脚不干净、爱啃手指,更容易“吃进”铅粉。因此,翻修时务必请专业人员进行检测和处理,切勿自己刮墙DIY。

第三,是那些在旅游景点或古玩市场淘来的“仿古手镯”、“复古项链”。不少人喜欢这类饰品,觉得它们有“文化气息”。但医生提醒,很多这类饰品为了做出旧旧的金属质感,会使用含铅的材料。虽然铅不会通过皮肤大量吸收,但长期佩戴、出汗、摩擦,会导致微量铅渗透进皮肤毛孔。更何况,如果佩戴者还喜欢用嘴巴咬饰品,那就等于主动“摄铅”了。建议在购买饰品时,不求贵,但一定要选择标注无铅、正规渠道的产品。

第四,是那些无生产厂家、无标签、无合格证的“三无”儿童玩具。每逢节假日、生日,家长总爱买点玩具哄孩子开心。但如果买的是这类“三无产品”,那风险可就大了。研究表明,部分低价塑料玩具、涂色积木、儿童首饰中含铅量远超安全标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把玩具含在嘴里,这就变成了铅中毒的高危行为。尤其1~6岁,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期,铅一旦进入体内,后果不堪设想。建议认准正规品牌,购买标注“符合国家儿童玩具安全标准”的产品,别贪便宜吃大亏。

第五,是老一辈传下来的铜壶、铝壶。有些家庭还保留着这类金属制品,觉得“越老越值钱”。但医生表示,这类金属制品在制作过程中,可能加入了铅,时间久了,金属氧化,铅就会析出进水中。特别是在泡酸性饮品(如酸梅汤、柠檬水)时,析铅现象会更严重。长期饮用这样的水,无疑会增加铅中毒的风险。建议,老壶虽有情怀,但健康更重要。保留纪念可以,日常饮食最好另选材质更安全的器具。

最后,是那些看似“天然无害”的中药丸剂。别以为中药就一定安全。有些传统丸剂为了成型,会加入含铅的矿物药,比如朱砂、雄黄等。虽然剂量微小,但长期服用或来源不明的药物,也可能导致铅在体内蓄积。近年来,有不少中毒案例都指向了“民间偏方”或“来路不明的丸药”。医生建议,服用中药一定要遵医嘱,切忌听信街边广告或网络传言。即便是“祖传秘方”,也得看清成分和来源。

那么,铅中毒究竟有多可怕?很多人以为铅中毒只是“重金属”三个字听起来吓人,其实也没啥大不了。可事实远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铅会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传导,导致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差、语言迟缓,尤其对儿童来说,影响智力发育几乎是不可逆的。成年人也别以为能幸免,长期铅暴露同样会损害健康。更“坑”的是,铅一旦进入人体,半衰期极长,排除非常困难。这类症状初期往往并不明显,容易被误以为是“疲劳”、“老化”或“亚健康”。

治疗铅中毒并非无药可医,但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医生常采用“螯合治疗”方式,用药物将体内铅离子“抓住”并排出。但这类药物不能随便吃,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关于铅中毒,还存在不少误区,比如“多喝水、多出汗就能排铅”?不靠谱。虽然水和汗可以排毒,但对铅这种重金属,效果非常有限。“孩子没症状就没事”?错。铅中毒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但血铅值一旦升高,损伤早已发生。“天然矿泉水、补钙能防铅”?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不能替代正规防护和检查。

其实,防铅并不难,关键是要有意识。医生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定期清洁家中老旧涂料或装修材料,避免灰尘积聚;购买正规儿童用品,远离“三无产品”;不使用未经检测的民间偏方或老药丸;厨房器具选择玻璃、不锈钢等安全材质;家中若有小孩,定期做血铅检测,尤其在可疑暴露后。

记住,健康不是靠“补”出来的,而是靠“断根源”防出来的。铅不会自己敲门说“我来了”,它更像是躲在你生活角落的“老油条”——你不理它,它就赖上你。家庭中那些看似无害的物品,其实可能是铅中毒的“诱因”。扔掉它们,并不意味着舍弃,而是主动选择一个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如医生常说的那样:“防比治更关键。”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1周就肾衰竭!医生提醒:糖尿病...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夏日防溺水,这几件事一定要教会... 夏季是溺水的高发期。青少年溺水问题已然成为一个严峻的安全隐患。暑期将至,为了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加强防...
时隔20余年首次调整 图解卫生... 时隔20余年首次调整 图解卫生巾新国标“新”在哪儿? 今年“3·15”晚会上,一些卫生巾、纸尿裤,...
安全无创!事件相关电位量化评估... 发病初期是治疗黄金关键期 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精神活动异常,严重影响患者...
他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降低有... 发表在《卒中》的一项日本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降低显著相关。 这项研究是基于...
【普法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社... 2019年12月28日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 全票表决通过了 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社区矫正...
原创 哈... 揭秘长寿秘诀:为何有些人年过六旬,血压依然稳如泰山? 高血压,这个中老年人群体中的“常客”,正以惊人...
肺癌基础知识科普 关于肺癌 这些知识你得知道! 远离肺癌的中医科普 肺癌基础知识 守护肺健康 >>> 在我国,肺癌的发...
胰腺癌如何预防?爱喝酒、有慢性... 那天翻看《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看到里面一篇讲胰腺癌的文章。 文章说: 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称,病情进展迅...
靶免联合治疗,重塑晚期肾癌治疗...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是指影响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的癌症,包括肾癌、前列腺癌和尿路上皮癌等。其中,肾癌的...
原创 杨... 北京时间7月16日,2025年NBA拉斯维加斯夏季联赛继续进行,今天的一场焦点比赛是波特兰开拓者迎战...
男人喜欢会玩的! 女生高嫁攻略:学会大方一点! 女孩子大大方方的,其实很容易吸引到喜欢的男生。有喜欢的男生,我的一个宗...
医保5大误区,您了解多少? 您刷医保卡买过牙膏、纸巾等日用品吗? 是否曾因“住院超15天需自费”被迫辗转多家医院? 这些困扰参保...
60岁男子糖尿病去世,医生怒斥...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心理小辞典:禁果逆反心理——为... 成都专业心理咨询师推荐|爱己心理 成长好像带给我们很更多的烦恼和责任 那些一来一回的分享和玩笑 被时...
原创 B... 北京时间2025年7月16日,近日美媒BR评选了历史百大球星。迈克尔-乔丹居首,勒布朗-詹姆斯第二,...
原创 每... 宝子们,今儿咱唠唠吃面条那些事儿。咱老百姓谁还没个隔三差五吃碗面的时候呀,可有人就说啦,天天吃面会不...
夏季这个菜不要错过,清肠排毒不... 夏季这个菜不要错过,清肠排毒不便秘,简单蒸一蒸老人孩子都爱吃! 炎炎夏日,很多人都因为天热上火出现便...
西安甲康医院:健康隐患大,出现... 甲减,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正逐年攀升。由于它发病缓慢,临床症状往往不显著,不仅难以被...
7月流火,“耕读实践队”送医进... 进入7月,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组建的“豫见岐黄耕读实践队”开始忙碌起来。他们以“中医药赋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