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消肿汤
组成:白术9克,茯苓皮30克,泽泻12克,川椒目9克,制附子12克,肉桂6克,干姜9克,砂仁6克。
功效:健脾温肾、通阳利水。
主治:水肿(脾肾阳虚证)。
症见水肿严重(两足跗尤甚),面色苍白,食少腹胀,腰酸腿软,四肢不温,形寒肢冷,大便稀清,小便色清量少,舌苔白微腻、质淡,舌体肥大,脉沉细弱。
方解:本证系脾肾阳虚证,水湿不能蒸化,水聚为肿。本方在祛湿消肿汤的基础上,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肾之力。阳气得复,寒水自化,肿自消失。国医大师李振华认为,在用药上要注意脾肾偏虚,区别主次。面色灰暗、祛寒冷甚、神疲倦息、脉细无力者,可减分利之药,加黄芪、党参。
益肾利湿汤
组成:白术9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白茅根30克,黄柏9克,石韦30克,川续断21克,狗脊15克,生薏苡仁30克,甘草3克。
功效:健脾固肾、利湿清热。
主治:淋证(脾肾气虚、正虚邪恋证)。
症见每因劳累发作,发病后少腹坠或痛,腰痛,上眼睑及下肢浮肿,小便量少、色黄,常伴有尿急、尿频,甚则尿痛等。舌苔后部微黄而腻,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滑或濡。
方解:本证系湿热久留下焦,熏蒸于肾,以致脾肾气虚,正虚邪恋,迁延不愈。方中白术、茯苓、泽泻、生薏苡仁、甘草,甘温健脾、淡渗利湿;川续断、狗脊,温补肝肾、强腰止痛;黄柏、石韦、白茅根,燥湿清热,凉血止血。语言气短、行动汗出、畏寒怕冷者,加黄芪。
祛湿消肿汤
组成:白术9克,茯苓30克,泽泻12克,生薏苡仁30克,防己15克,黄柏9克,石韦30克,槟榔15克,白蔻仁9克,赤小豆30克,滑石18克,白茅根30克。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主治:水肿(湿热互结证)。
症见全身水肿,肿势较剧,腹部胀满,胸闷气短,干呕食少,口渴不欲多饮,腰痛肢沉,小便短赤,或见皮肤疮毒,舌苔黄腻,舌体肥大,脉滑或滑数。
方解:本证系脾虚失运,湿郁化热,湿热互结,三焦气化失宜,水湿泛溢肌肤所致。方中白术、茯苓、泽泻、生薏苡仁,健脾利湿;防己、黄柏、石韦、滑石、白茅根,燥湿清热利水;槟榔、白蔻仁,行气化浊消胀。有肌肤溃疡者,去掉茯苓,加金银花、蒲公英、土茯苓。
滋阴潜阳汤
组成:蒸何首乌21克,川牛膝、白芍各15克,枸杞子12克,炒杜仲15克,山药30克,茯苓12克,牡丹皮9克,车前子12克,珍珠母30克,菊花12克,钩藤15克。
功效: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主治:水肿(阴虚阳亢证)。
症见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视力减退,心悸失眠,烦躁,腰酸遗泄,或有微肿,唇红口干,舌苔薄白、质红,脉弦细数。
方解:本证系肾阳不足,阳虚及阴,或平素肾阴亏虚。多见于肾炎发病后水肿不严重或水肿消退之后,自觉上述症状不减(多伴有高血压病)。方中蒸何首乌、川牛膝、白芍、枸杞子、炒杜仲,滋阴补肾;白芍配伍珍珠母、菊花、钩藤,平肝潜阳;山药、茯苓、车前子,益肾健脾利湿。本方由济生肾气汤化裁而来,将熟地改为蒸何首乌,将山茱萸改为枸杞子,免其腻滞伤胃以利常服;去掉泽泻,以免过于分利伤阴。同时,加平和潜阳之药,故适用于慢性肾炎肝肾阴虚阳亢证。血压高者,加生石膏;失眠者,加琥珀、酸枣仁。
健脾补肾汤
组成:党参15克,白术9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桂枝、广木香各6克,川续断21克,补骨脂12克,益智仁9克,炒杜仲15克,山药24克,生薏苡仁30克,甘草6克。
功效:温阳补肾、健脾利湿。
主治:淋证(脾肾阳虚、寒湿留注)。
症见面色苍白,食少便溏,体倦无力,早晨面部水肿,午后下肢水肿,形寒畏冷、四肢欠温,动辄自汗,腰部困痛。每因劳累则尿急、遗尿、少腹坠胀、腰痛等症状加剧,舌苔白润,舌质淡肥、边有齿痕,脉细缓无力。
方解:本证系湿热蕴结下焦,迁延不愈,损伤脾肾,脾肾阳虚,湿从寒化,湿寒凝滞,留注下焦。本方具有温阳补肾、通阳利湿的作用。方中党参、白术、茯苓、泽泻、甘草、山药、生薏苡仁,温补元气、健脾利湿;配伍桂枝,温中健脾、通阳利水;川续断、补骨脂、益智仁、炒杜仲,温阳补肾强腰;广木香,理气醒脾、燥湿止痛。
清热除湿汤
组成:白术9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白茅根30克,黄柏9克,蒲公英24克,金银花15克,黄连6克,柴胡、黄芩各9克,石韦30克,乌药9克,黑地榆15克,滑石18克,甘草3克。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主治:淋证(湿热蕴结、热伤血络证)。
症见突然寒战高热,一般呈先寒后热,汗出热退如疟状,每天寒热发作数次,同时出现尿急、尿频、尿热、尿痛、尿少色黄赤或呈血尿,少腹坠痛,腰痛或肾区有叩击痛,舌苔后部黄腻、质红,脉滑数。
方解:本证系湿热之邪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失常,热盛化火,损伤血络而成。邪热正盛,邪盛则病进,发病迅速,见于本病急性发作。方中黄柏、黄连、黄芩、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苦寒燥湿;柴胡配伍黄芩,疏表退热;白茅根、石韦、黑地榆,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滑石、甘草为六一散,善清下焦湿热,使湿热从小便排出;白术甘温,配伍茯苓、泽泻,健脾扶正、利湿引水;乌药,善行下焦之气,使气行湿行,气行热散,缓解蕴结之湿热。该方以祛邪为主,兼顾健脾扶正,故适用于本病急性发作期。有血尿者,加黑柏叶、仙鹤草。
通阳消肿汤
组成:白术9克,茯苓30克,泽泻15克,桂枝9克,广木香、砂仁各6克,干姜9克,川椒目6克,薏苡仁30克,川续断21克。
功效:温中健脾、通阳利水。
主治:水肿(寒湿困脾证)。
症见全身浮肿,时轻时重,腰以下肿甚,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泛清水,四肢沉重,精神困倦,腰凉重痛,面色萎黄,小便量少,色清或微黄,大便溏,舌苔白腻、质淡,舌体肥大,脉沉濡。
方解:本证系脾阳不振,水湿内聚,湿从寒化,寒湿困脾,水泛肌肤所致。方中桂枝、干姜、川椒目等大辛大热之药,可以温中祛寒、振奋脾阳;桂枝配伍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且助膀胱之气化;广木香、砂仁,行气消胀、芳香燥湿;川续断,固肾通络,以治腰痛。脾阳得复,水湿能运,则肿自消,胃纳自愈。心慌气短,上午头面部肿甚,下午腿部、足部肿甚且尿量不少者,去掉泽泻,茯苓剂量改为12克,加黄芪、党参。(本文作者李郑生、李志刚、李孟麒,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名老中医李郑生传承工作室,系河洛李氏脾胃学术流派传承人)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