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为何不能吃姜?这一说法存在一定争议。传统观念认为,秋季天气渐凉,人体阳气渐收,此时食用生姜等温热性食物,可能会加重体内的燥热之气,打破人体阴阳平衡,引发诸如口干、咽痛、便秘等不适症状。
然而,秋不食姜也并非绝对。对于体质偏寒、脾胃虚寒的人来说,适量食用生姜反而有助于温胃散寒、增进食欲,对秋季的不适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而且,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以及个人的体质差异都很大,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秋季就绝对不能吃姜。
所以,秋不食姜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本身体质燥热或有上火症状,秋季应尽量减少生姜的摄入;但如果体质虚寒,在秋季适当食用生姜也未尝不可,只要注意控制量,避免过量食用导致不适即可。
姜不仅是餐桌上离不开的调味品,也备受养生人士推崇。但俗话说,“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生姜也非时时适宜。
为什么秋季不能吃姜?
秋天气候干燥,最易伤肺;生姜性温味辛,辛入肺,久服易伤阴动火,出现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加重秋燥对身体的伤害,故“秋不食姜”。
中医认为,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夜晚人体应该阳气收敛、阴气外盛;生姜性温味辛,辛能发散,晚上食用生姜,易出现咳嗽、口燥咽干、心烦不寐、盗汗心悸、咽痛音哑等症状,故“夜不食姜”。
秋不食姜因人而异
但是,秋不食姜并不是绝对的,需要辨证对待。对于体质偏寒之人,如果经常感到全身怕冷、手脚冰凉、怕食生冷,并且有呕吐清涎的表现,或者病人属于虚寒体质,患的又是“寒证”,此时秋季食用姜可以起到温肺暖胃、散寒止咳的作用,不必顾忌。生姜含有挥发油、姜辣素、姜酚、树脂及淀粉等,能加速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还有抗菌和减少胆结石的作用。体寒的人早上吃一点姜,对健康有利。
吃姜有哪些好处?
根据中医理论,生姜辛温无毒,归五脏,益脾胃,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散烦闷等等。现代医学认为,生姜含挥发油,可加速血液循环;同时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进消化的功能,还有抗菌作用;生姜还含有姜酚,可减少胆结石的发生。
吃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生姜的好处虽然多,吃起来也有不少讲究,季节和时间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生姜属辛辣之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
所以秋天以少吃姜为宜。所谓“夜不食姜”,则主要是因为生姜的辛温发散作用会影响人们夜间的正常休息,且晚上进食辛温的生姜还很容易产生内热,日久出现“上火”的症状。
不过,这个问题需要辨证对待,当有病需要用姜时应照常用,如秋季治风寒咳嗽经常用姜。中医认为应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热病用寒凉药物治疗,寒病用温热药物治疗。患寒性疾病的人,在夜间因受凉而加剧咳嗽、腹痛、呕吐,此时虽是半夜也应该急服热的生姜汤,可以起到温肺暖胃、散寒止咳、止呕止痛的良效。另外,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一次吃太多。
精彩推荐:5岁以下的儿童不宜吃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