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的患者中,超重情况十分普遍。这一副作用会显著提升糖尿病、心脏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从而进一步扩大原本已存在的寿命差距。人们普遍了解,抗精神病药物通常会导致精神疾病患者体重快速上升,但对于他们长期的体重变化轨迹尚不明确。
在一项新发表于《柳叶刀·精神病学》的研究中,一个研究团队进行了迄今为止在现实环境中规模最大、跨时最长的体重变化追踪,发现新诊断为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在确诊后15年后,比同龄人在同时期平均多增重4公斤。
大规模长期追踪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分析了1998年至2020年间,英国1454家全科医生诊所的113,904名成年人的健康记录,他们的年龄跨度为18~65岁(平均年龄39岁),其中男性51,062人(44.8%),女性62,842人(55.2%)。族裔方面,79.6%为白人,6.5%为黑人,10.8%为亚洲人,1.7%为混合族裔,1.4%为其他族裔。
在这些研究对象中,有23,025名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以及90,879名无精神疾病的对象作为对照。
研究结果显示,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在确诊1年时,体重平均增加2.1公斤,15年时增加5.6公斤;而无精神疾病组在1年时仅增加0.58公斤,15年时增加1.62公斤。换言之,15年后,两组参与者的体重增长相差整整4公斤。
并非短期反弹,而是长期趋势
一开始,研究人员怀疑一些早期的体重上升是否是由于康复期的“反弹效应”——因为患者通常会在治疗后恢复食欲。但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在确诊时就已经处于超重状态,并在随后呈现体重继续上升的趋势,直至达到肥胖水平。这说明,体重增加并非短期的反弹效应,而是持续的长期趋势。
这种增长模式并非统计上的偶然,而是受生理与社会因素的共同驱动。抗精神病药物会改变代谢和食欲,而大多数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都需要服用这类药物。
新研究的数据显示,服药者在15年内平均增重5.9公斤;而即便是从未接受过此类药物的患者,也会在15年内平均增重2.5公斤。这是因为他们还受到其他潜在因素的影响,如社会隔离、贫困、缺乏健康饮食与运动机会,以及作息不规律。但这些因素并未记录在全科医生的数据中,因此在这项研究中无法被直接分析。
政策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在英国,临床指南建议医生应检查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并通过转诊至体重管理服务来提供支持。因此,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还调查了患者是否真的能在减重方面获得支持。
调查结果表明,与普通肥胖人群相比,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超重者,会更频繁地(高约10%)从医生那里获得要控制体重的建议。然而,尽管他们面临更高的患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却并没有更容易获得减肥项目的转诊。
换句话说,那些最容易患慢性病的人被警告了需要减肥,却并没有得到实际帮助。因为精神卫生人员往往需要优先处理更紧急的精神健康问题——如应对危机、稳定病情和保障安全,从而忽视了预防性的身体健康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