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的烦恼始于几个月前,原本每天清晨雷打不动的“大号”时间,如今却变得异常困难,隔天才排便一次,而且每次还很费劲,偶尔还会发现便中带血。
起初,他以为只是最近饮食不规律导致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情况愈发频繁,他心里开始犯嘀咕,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于是,他决定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给自己吃颗“定心丸”。
到了医院,老黄挂了消化内科的号,向医生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医生听了后,建议他做个胃肠镜检查,以便更准确地了解肠道情况。老黄虽然心里有些忐忑,但为了健康,还是硬着头皮接受了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告诉老黄,肠道里长了个不小的息肉,几乎把肠腔都堵了!这也就是老黄排便困难的原因。医生解释说,这可能与他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由于息肉体积较大,建议他尽快做手术切除。
01
肠息肉什么情况下会癌变?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上的一种良性突起,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但某些类型的肠息肉具有癌变的潜力。肠息肉的癌变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息肉的大小、类型、数量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等。
具体来说,息肉的大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直径大于1厘米的息肉癌变风险显著增加。这是因为较大的息肉有更多的细胞,这些细胞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癌变。
此外,息肉的类型也至关重要,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其癌变率较高。这是因为腺瘤性息肉的细胞增殖较快,更容易积累基因突变。数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多发性息肉比单发性息肉更容易癌变,因为多个息肉意味着更多的细胞和更多的潜在突变机会。
最后,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肠息肉的发生率和癌变风险也会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的修复机制逐渐减弱,基因突变的积累也更容易发生。
因此,对于年龄较大、有家族史、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潜在的肠息肉,降低癌变的风险。
02
一发现肠息肉就要切除吗?能不切吗?
其实,并不是所有肠息肉都需要立即切除。对于一些小的、非肿瘤性息肉,比如炎症性息肉,如果它们没有引起明显的症状,如腹痛、出血等,通常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定期观察,而不是急于手术切除。
不过,对于腺瘤性息肉,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腺瘤性息肉是一种公认的癌前病变,尤其是当它们的直径较大,比如超过1厘米,或者数量较多时,癌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通常会建议尽早进行切除手术,以防止息肉进一步发展成癌症。
而且,切除后的息肉并不是一扔了之,还需要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息肉的具体性质,比如它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以及是否存在癌变的迹象。根据病理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后续治疗建议和随访计划。
所以,当发现肠息肉时,是否需要切除以及何时切除,应该根据息肉的类型、大小、数量以及患者的症状和风险因素等综合考虑,最终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做出最适合的决策。
03
如何预防肠息肉的发生?
1.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毒素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同时,增加富含维生素D和维生素E的食物摄入,如深海鱼、绿叶蔬菜等。
2.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免疫力,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息肉的发生几率。
3. 吸烟和过度饮酒会增加肠息肉癌变的风险,因此应尽量戒烟限酒。
4. 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每1-3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04
不想息肉癌变,尽量少吃3类食物
1. 高脂肪食物:高脂肪饮食会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这些胆汁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能转化为致癌物质,从而增加肠息肉的发生和癌变风险。因此,应尽量减少红肉(如牛肉、猪肉)和动物脂肪的摄入。
2. 加工肉类:香肠、培根等加工肉类含有防腐剂和致癌物,长期过量食用可能促进息肉发展。
3. 油炸、烧烤、腌制食物:这些食物在高温烹饪过程中容易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增加肠息肉癌变的风险。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谢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