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秋分
风清露冷常相伴
凉蟾光满
桂花飘香远银杏黄
怎一个秋天好风光
何为秋分
《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自秋分起日子开始变得昼短夜长正是平衡阴阳、滋补调养的好时机。自秋分起,日子开始变得昼短夜长,这正是平衡阴阳、滋补调养的好时机。
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深入。在这一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寓意着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在中医理论中,这一时期是人体适应季节变化、调整养生策略的关键时期。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秋分养生的奥秘,解锁秋季健康的密码,享受秋日的宁静与安康。
顺应自然,阴阳平衡
秋分之后,自然界进入“收”的阶段,人体的阳气也开始内敛,阴气逐渐增强。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理念,此时的养生应注重阴阳平衡,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意味着秋季应早睡早起,以顺应阳气收敛的趋势,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养阴气,增强体质。
饮食调养,滋阴润燥
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之前尚有暑热之余气,故多见温燥;秋分之后则为凉燥,天气转凉,气候干燥,津液易耗,因此常会出现口干咽苦、大便干硬难解,故润燥应以温润为主,配合酸味果蔬正达阴阳平衡之效。此外,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
此外,秋分时节也是进补的好时机,但需注意清补而非峻补。党参、白术、茯苓等能补脾祛湿;人参、麦冬、五味子可益气养阴,宁心除烦;而杏仁、雪梨、麦冬茶等则是秋季滋阴润肺的佳品。进补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实际需要,避免盲目进补,以免适得其反。
南瓜百合莲子羹
【原料】南瓜500g、鲜百合50g、莲子30g、鲜山药50g、枸杞子10g、冰糖适量。
【制法】将南瓜洗净,去皮及瓤,切成小块;百合去蒂,掰成小瓣,洗净;山药洗净、去皮、切小块;莲子去心,洗净。锅中加适量的清水,放入百合、莲子、山药、南瓜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煮至熟,撒上枸杞子,调冰糖服食。
【功效】滋阴润燥,健脾和胃。
菊花粥
【原料】菊花5g、粳米50g。
【制法】取菊花花瓣用开水焯过备用;花蕾和花托煮水取滤液,与粳米同煮成粥;装碗后将菊花瓣均匀撒在粥面上,搅拌均匀食用。
【功效】清肝,除烦,悦目,去燥。
桃胶三物汤
【原料】桃胶、皂角米、雪燕,红枣、枸杞、冰糖、牛奶。
【制法】加清水约1升,小火炖煮40分钟。
【功效】养阴润肺、美容养颜。
适度运动,调养肺气
秋季气候宜人,是运动养生的好时节。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然而,秋季运动应以舒缓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耗伤阳气。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节气息,使人在运动中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秋季早晚温差大,运动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运动后应及时更换汗湿衣物,防止湿邪入侵。同时,根据个人体质和天气变化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调节情绪,宁心静气
秋季万物凋零,易使人产生悲秋之情。中医认为,过度的悲伤会耗伤肺气,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是秋季养生不可忽视的一环。可以多参加户外活动,如登山、散步等,亲近自然,感受秋天的宁静与美好。同时,阅读、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也是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
中医有“常笑宣肺”之说,人在笑的同时会进行深呼吸,有助于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因此,保持乐观的心态,经常微笑,对秋季养生大有裨益。
艾灸调养,扶阳散寒
从夏季到秋季,再到冬季,这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特别是在秋季,阳气开始衰弱,而阴气开始增长,补阳不仅仅是秋分的重点,也是下半年的养生重点。
在秋分时节,根据节气的阴阳变化,施以“温热”的灸法,能有效调和阴阳、温通经络、驱散寒邪、扶助正气、增强免疫力。
关元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作用:关元穴是温元通脉灸的基础穴,具有补肾培元、温阳固脱的功效。
《扁鹊心书》中曾记载,秋天艾灸关元穴能够“久久不畏寒暑”。
体内阳气不足的人,就会非常怕冷,尤其是在冬天,手脚冰凉,穿再多都捂不暖。有这种表现的朋友们,趁现在常灸一灸关元穴,补足阳气,给身体打下基础,到了今年冬天,自然不再怕冷了。
足三里
定位:位于外膝眼下,小腿外侧,胫骨前嵴旁开一横指。
作用:温阳益气,健脾和胃。
艾灸足三里有助于生发胃气、燥化脾湿,把寒湿通通排出体外。此外它能够祛寒湿,是老寒腿们的“救星”。
大肠俞
定位:位于人体的腰部,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温里散寒,通调肠腑,保护肠胃。
它是大肠的背俞穴,是大肠经气传输于背部之处。艾灸此穴能够对腹胀、腹泻、便秘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秋分过后,凉意更浓。
愿你静赏红枫,心安如水;
愿你身体康健,一切安好!
中医科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