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怎样引导儿童正确使用短视频 APP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短视频凭借其便捷性、趣味性和丰富性,在儿童群体中迅速走红。然而,短视频犹如一把双刃剑,其中既有富含教育意义的优质内容,也存在可能误导儿童价值观的不良信息。如何引导儿童正确使用短视频 APP,成为家长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短视频对儿童的影响
短视频的快速传播和广泛普及,正深刻改变着儿童的娱乐和学习方式。其影响具有显著的两面性:
(一)积极影响
- 助力知识学习:许多制作精良的科普短视频,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复杂的自然科学知识转化为儿童易于理解的内容,让孩子在趣味中轻松掌握知识。
- 传承传统文化:文化传承类短视频通过展示传统节日习俗、民间工艺制作过程、传统戏曲表演等,直观呈现传统文化魅力,有效激发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
- 塑造正向价值观:品德教育类短视频以小故事、情景短剧等形式,传递善良、勇敢、诚信、互助等正面品质,为儿童树立正确道德观念提供生动素材。
(二)消极影响
- 误导价值观:部分短视频存在低俗、暴力内容,或宣扬攀比、拜金等不恰当的消费观与价值观,儿童缺乏成熟的辨别能力,易受此类信息误导,影响心理健康。
- 导致沉迷问题:短视频的即时性和强刺激性,极易吸引儿童注意力,导致其长时间沉迷,不仅损害视力、打乱正常作息规律,还会使其忽视现实中的社交互动,阻碍身心全面发展。
二、家长引导策略
家长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在引导儿童正确使用短视频 APP 中扮演核心角色,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陪伴筛选内容,做好 “把关人”
- 共同观看与互动:抽出固定时间陪伴孩子观看短视频,在观看过程中主动互动。例如,遇到科普类视频时,通过提问 “这个知识点和我们课本里学的有什么联系?” 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看到生活技能类视频时,鼓励孩子尝试实践 “我们也来跟着做一做吧”。
- 及时纠偏与引导:若遇到低俗、暴力或价值观扭曲的内容,立即暂停并与孩子沟通,明确指出 “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因为它会伤害到别人”,帮助孩子建立辨别内容优劣的标准。
- 主动筛选优质资源:根据孩子的年龄(如幼儿侧重启蒙认知、小学生侧重科普与兴趣拓展)、兴趣爱好(如自然、艺术、历史等)和成长需求,主动筛选优质短视频账号或频道,为孩子搭建健康的内容环境。
2. 共同制定规则,培养自律意识
- 明确使用细节:与孩子共同商议短视频使用规则,涵盖使用时间(如每天完成作业后观看 30 分钟,周末不超过 1 小时)、使用场合(如吃饭时、睡前不允许观看)、使用前提(如完成学习任务、家务劳动后可观看)。
- 严格执行与示范:规则制定后,家长需严格执行,避免因 “孩子哭闹”“偶尔一次没关系” 而妥协;同时,家长自身要以身作则,不在孩子面前过度沉迷短视频,为孩子树立自律的榜样。
3. 丰富现实生活,降低短视频依赖
- 鼓励户外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安排打球、跑步、登山、骑行、露营等户外活动,让孩子在亲近自然、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抗压能力等综合素质。
- 开展亲子互动:定期组织家庭亲子活动,如一起做饭、烘焙、做手工、拼图、玩桌游、看电影、读书分享等,既增进亲子关系,又让孩子在现实互动中获得乐趣与成就感。
- 支持兴趣发展: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其报名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编程、机器人等兴趣班,让孩子将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兴趣探索中,减少对短视频的依赖。
三、社会引导措施
引导儿童正确使用短视频 APP,仅靠家长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平台、学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的引导体系。
1. 强化平台责任,筑牢内容防线
- 严格内容审核:建立更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组建专业审核团队,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短视频内容进行全流程审核,坚决过滤低俗、暴力、色情、违背公序良俗的不良内容。
- 精准推送优质内容:基于儿童的年龄、浏览偏好、学习需求等,精准推送教育科普、文化传承、亲子互动等优质内容,减少无意义、低质量内容的推送。
- 优化青少年模式:丰富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资源,如推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在线课程、科普纪录片、传统文化专题、安全防护教育等;简化家长监管功能操作流程,支持家长远程设置孩子的使用时长、内容权限,实时查看使用记录。
2. 融入学校教育,提升媒介素养
- 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学生认识短视频的传播特点、信息筛选方法,学会辨别内容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 结合学科开展实践:鼓励教师结合各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短视频进行学习与创作。例如,语文课堂让学生制作古诗讲解、课文情景剧短视频;科学课堂让学生拍摄实验过程、自然现象观察短视频;美术课堂让学生用短视频记录创作过程,将短视频转化为学习工具。
- 加强家校协同: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班级群等渠道,向家长普及短视频对儿童的影响及引导方法;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在学校、家庭使用短视频的情况,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3.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 开展宣传培训活动:公益机构、社区中心、青少年宫等社会组织,可定期举办亲子短视频素养讲座、专题研讨会,邀请教育专家、儿童心理专家、媒体从业者等,为家长和儿童讲解短视频使用的注意事项、引导技巧、风险防范方法。
- 组织主题实践活动:开展 “优秀儿童短视频创作比赛”“传统文化短视频展播”“科普短视频分享会” 等活动,鼓励儿童创作积极向上、富有创意的短视频作品,引导儿童从 “被动观看者” 转变为 “主动创作者”。
- 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社区公告栏、线上社群、公众号等渠道,分享优质短视频资源、科学引导方法、典型案例等,为家长、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短视频使用问题的良好氛围。
在网络时代,短视频已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只有家长、平台、学校、社会组织等多方携手,形成 “家庭引导 + 平台规范 + 学校教育 + 社会支持” 的合力,才能帮助儿童学会筛选优质内容、合理控制使用时间,让短视频真正成为助力儿童成长的 “良师益友”,守护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