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到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叹息:去世前,通常有4个信号
创始人
2025-09-18 16:43:50
0

“我最近老觉得头晕,是不是和我高血压有关系?”一位长期在工厂里工作的老工人去医院时,这样向医生提问。

医生仔细问诊后提醒他,长期血压不稳,确实容易诱发脑中风,而且一旦发展到严重阶段,往往会有一些典型的征兆。很多人以为中风就是突然倒下,但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医生在临床中反复强调,中风的最后阶段,其实往往会伴随着几个明显的信号,家属如果能意识到,就能理解患者的身体已经走到了极为危险的边缘。

第一个常见信号是呼吸变得异常。很多人以为中风只影响手脚活动,却忽视了大脑对呼吸中枢的控制。

大脑里有专门的区域负责调节呼吸节律,当脑出血脑梗影响到这些区域时,患者的呼吸就会出现紊乱。

表现可能是呼吸变得很浅,像是吸不进气;也可能是忽快忽慢,甚至出现短暂的呼吸停顿。

有些患者在快要去世前,会出现周期性的呼吸,伴随着喉咙里发出的“咕噜声”,这是因为吞咽功能丧失,分泌物积在气道里,无法排出。

家属看到这样的情景,往往会感到非常恐惧,但医学上这其实是病情恶化的一个明确信号。因为呼吸一旦紊乱,血氧水平就会下降,大脑和心脏会进一步缺氧,这会加速死亡进程。

研究显示,重度脑中风患者呼吸异常率非常高,几乎所有临终病例都有类似的表现,这意味着呼吸系统是最早受到冲击的“关键点”。

第二个信号是意识状态的急剧下降。很多中风患者在发病早期,可能只是语言含糊或身体一侧无力,但仍然保持一定的清醒程度。

但随着病情进展,大面积梗死或出血导致颅压升高,大脑广泛缺血,患者会逐渐陷入昏睡,甚至发展为深度昏迷。这种状态下,患者对外界刺激完全没有反应,痛觉也会消失。

家属往往会觉得患者只是“睡着了”,但医学上这已经是大脑功能广泛衰竭的表现。很多医生会叹息,因为当意识下降到无法唤醒时,存活的可能性已经极小。

更关键的是,这种状态并不意味着患者完全没有感知。有些研究推测,深度昏迷的患者可能依然有残余的听觉或感知,但无法表达,这让他们的痛苦和孤独感更令人揪心。

换句话说,当一个中风患者完全丧失意识时,家属就要做好最坏的准备。

第三个信号是吞咽和进食困难中风损害的不仅仅是运动和语言,还会严重影响吞咽功能。正常情况下,吞咽需要舌头、咽喉、食管多个肌肉的协调配合,而这些动作都受大脑神经支配。

一旦控制这些区域的神经受损,患者就会出现食物和水无法顺利下咽,甚至反流到气道里,引发呛咳和肺部感染。

在终末期,这种情况会愈发明显,患者几乎无法进食,只能依靠鼻饲或静脉营养维持生命。长时间的营养不足,会导致身体极度消瘦,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并发感染。

有些患者最终就是因为反复的吸入性肺炎而走到生命尽头。

医生强调,吞咽困难不仅是一个生活质量问题,更是预示生命走向衰竭的重要标志。因为当身体连最基本的进食功能都无法维持时,其他系统往往已经濒临崩溃。

第四个信号是生命体征的不稳定。医学上,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和体温,它们代表了人体最基本的生理状态。临终前的中风患者,这些指标往往会变得极不稳定。

有些人会出现心跳忽快忽慢,血压忽高忽低,体温也会莫名升高或下降。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大脑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彻底失衡。

举例来说,脑干是维持心跳和血压的重要区域,一旦受到压迫或损伤,患者的循环系统就会迅速崩溃。这种情况下,即便使用呼吸机、升压药,也只能短暂维持,很难逆转。

很多家属会问医生,病人是不是还能撑下去,但当生命体征波动到无法控制时,死亡往往已经近在眼前。医学研究发现,大部分脑中风终末患者都是在这样的循环衰竭中走完最后一程。

以上四个信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加速的。

呼吸异常会加重缺氧,进而导致意识更快下降;吞咽障碍会引发感染,加重体征紊乱;生命体征的不稳定,反过来又加速呼吸衰竭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一旦进入其中,想要逆转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医生在面对这类患者时,心里清楚地知道“已经没有办法了”,只能尽量让患者少受一些痛苦。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以为中风患者是“突然离世”,其实过程往往并不突然。从发病到生命终点,可能会经历数周、数月甚至更久,这期间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身体正在走向衰竭。

对家属来说,理解这些信号,不仅能帮助他们心理上有所准备,也能让他们在照护中做得更好。

比如,当发现患者呼吸异常时,应及时清理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当出现吞咽困难时,应避免强行进食,减少呛咳风险;当意识下降时,应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这些措施虽然无法改变结局,但能让患者走得更安宁。

反过来看,这些信号也提示人们,中风的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如果能在早期就把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好,坚持运动、合理饮食、不吸烟少饮酒,很多人本可以避免走到终末的境地。

医学界一再强调,脑中风是可防可控的慢病,关键在于是否足够重视。而一旦走到最后阶段,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医生能做的也只是“尽力安抚”。

正因如此,每一位高危人群都该把“预防”当作头等大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脑中风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李冯伟.优质康复护理对老年脑中风风痰阻络证患者的影响,中医药导报,2021-04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医生强调:再高的血糖,若没有这... 血糖水平的管理是糖尿病患者和血糖不稳定者健康管理的核心部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面临...
邯郸钱氏中医:小孩得了抑郁症怎... 邯郸钱氏中医介绍,小孩得了抑郁症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心理健康问题。儿童抑郁症虽然不如成人抑郁症那样常...
原创 入... 嘿,朋友们!这几天是不是感觉早晚凉飕飕的,中午却又有点燥热?没错,秋天真的来了!这个季节最明显的特点...
原创 秋... 白露一过,夏天的燥热渐渐褪去,早晚温差变大,凉意渐浓。这时候,咱们的饮食也得跟着季节变一变,吃点暖身...
大蒜是糖尿病的“发物”?医生:... 有人说,大蒜是糖尿病患者的“发物”,吃了血糖就像坐电梯一样往上飙,真有那么邪乎?大蒜不但不是“罪魁祸...
世界预防自杀日|看见这些求救信... 亲爱的朋友,你知道吗?最新研究显示,2016-2021年间,我国年平均自杀率为6.03/10万,总体...
赵丹阳医生:血管堵没堵?看腿脚... 血管就像身体里的 “高速公路”,一旦堵了,全身都容易出问题!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不用特意检查,看自己...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秋季防中风... 秋季防中风 关键莫放松 秋季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增大,成为脑卒中的高发季节。了解秋季卒中的特殊危险因...
严重脂肪肝患者饮食习惯注意事项...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尤其在肥胖、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者中较为普遍。对于脂肪肝患者来说,饮食管...
狐大医 | 过敏不用药,真能扛...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积水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徐钰 编辑 | 原野 秋风送爽的季节...
脑中风到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 “我最近老觉得头晕,是不是和我高血压有关系?”一位长期在工厂里工作的老工人去医院时,这样向医生提问。...
推荐宁波干细胞生产厂家 推荐宁波干细胞生产厂家:杭州新生纪元科技有限公司 在当今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干细胞技术作为前沿...
狐大医 | 人挺精神的,就是眼...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地坛医院医学美容科主任医师 毛菲菲 编辑 | 原野 你是否经常被人...
医生警示:外阴红肿、白带异味、... 临床中我们接诊过 39 岁的刘女士,她最初发现外阴轻微瘙痒、红肿时,误以为是紧身裤摩擦所致,未及时就...
原创 9... 秋分一到,天气会逐渐干燥起来,早上出门得穿外套,中午又热得想脱,早晚温差能差出小 10 度。这种忽冷...
原创 最... 在浩瀚的星空下,星座如同时间的印记,镌刻着宇宙的智慧与人类的奥秘。而在这些星辰之中,有三大星座以其独...
【SIMC】双相情感障碍:情绪... 前言 在情绪的世界里,大多数人体验着喜怒哀乐的自然流转,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却被困于躁狂与抑郁的两极震...
武汉市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障碍... 武汉市心理医生:青少年心理障碍表现有哪些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充满挑战和变化的阶段,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
成都普济中医邓文志:肠癌癌前病... 提到 “癌前病变”,很多人会瞬间紧张 —— 这是不是意味着离癌症只有一步之遥?尤其是肠癌癌前病变,随...
替尼帕肽和司美格鲁肽的区别这么... 日版替西帕肽 日版司美格鲁肽 在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领域,替尼帕肽(Tirzepatide)和司美格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