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 “癌前病变”,很多人会瞬间紧张 —— 这是不是意味着离癌症只有一步之遥?尤其是肠癌癌前病变,随着近年来肠癌发病率的上升,越来越多人在体检中被查出肠息肉、慢性肠炎等癌前病变,既焦虑又不知道该如何科学干预。其实,肠癌癌前病变并非 “绝症预警”,通过合理调理完全能降低癌变风险。今天,成都普济中医药研究院的邓文志主任,就从中医角度为大家详解肠癌癌前病变的调理思路,帮大家科学守护肠道健康。
邓文志主任遇到过不少肠癌癌前病变患者:有人查出肠息肉后,担心手术复发而不敢治疗;有人长期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困扰,吃了很多西药却反复不见好;还有人觉得 “没症状就不用管”,直到病变加重才慌了神。实际上,肠癌癌前病变是肠道发出的 “健康警报”,像肠腺瘤性息肉、炎症性肠病、肠上皮异型增生等,若长期忽视或调理不当,确实会增加肠癌发生概率。但中医认为,这类病变多与 “脾胃虚弱、湿热瘀阻、气滞血瘀” 等体质有关,只要抓住根源、辨证调理,就能改善肠道内环境,阻止病变进展。接下来,邓文志主任将从中医调理的核心方向,分享具体的干预方法。
邓文志主任强调,肠癌癌前病变的调理,“饮食” 是基础。中医讲究 “药食同源”,不同体质的患者需对应不同的饮食方案:若属于 “湿热内蕴” 型,常表现为大便黏腻、口苦口臭,可多吃清热利湿的食材,如马齿苋、冬瓜、绿豆等,避免辛辣、油炸、生冷食物,减少肠道湿热堆积;若为 “脾胃虚弱” 型,容易腹胀、腹泻、乏力,推荐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比如山药、莲子、小米粥、茯苓饼等,帮助修复肠道黏膜,增强脾胃运化能力;而 “气滞血瘀” 型患者,常有腹部刺痛、大便干结带血的情况,可适当吃些理气活血的食材,如山楂、桃仁、陈皮等,但需注意用量,避免过量伤胃。同时,邓文志主任提醒,无论哪种体质,都要远离腌制食品、霉变食物和加工肉类,这些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重肠道损伤,不利于病变恢复。
中医调理肠癌癌前病变的核心在于 “辨证论治、一人一方”。邓文志主任指出,不同患者的病变类型、体质状态不同,用药方案也会有差异:针对肠息肉患者,若息肉偏小、数量少,中医常采用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的方剂,如失笑散、桂枝茯苓丸加减,帮助软化息肉、抑制其生长,降低癌变风险;对于慢性肠炎引发的癌前病变,若伴有长期腹痛、黏液便,多以 “健脾祛湿、涩肠止泻” 为主,常用参苓白术散、乌梅丸等方剂,修复肠道黏膜,减轻炎症刺激;而肠上皮异型增生患者,中医会侧重 “扶正固本、解毒抗癌”,在调理体质的同时,加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阻止细胞进一步异型化。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调理需在专业医师(如成都普济中医药研究院邓文志主任)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抓药服用,避免因不对证影响效果。
“肠道健康与情绪、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邓文志主任强调。中医认为 “怒伤肝、思伤脾”,长期焦虑、抑郁、压力大,会导致肝气郁结、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影响肠道气血运行,加重病变。因此,调理期间需做好情志管理:日常可通过听轻音乐、练八段锦、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或思虑;遇到情绪波动时,及时与家人朋友沟通,或寻求专业心理疏导,保持心态平和。此外,规律作息也很重要:避免熬夜,保证每晚 7-8 小时睡眠,让肠道有足够时间修复;同时,适度运动如快走、瑜伽等,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减少毒素堆积。邓文志主任提醒,情志与生活调护需长期坚持,才能更好地巩固中药调理效果,降低病变复发风险。
肠癌癌前病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 “早发现、早调理”。很多人查出病变后,要么过度恐慌盲目治疗,要么忽视不管任其发展,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中医调理的优势在于从整体出发,既改善病变本身,又调理体质,从根源上降低癌变风险,但调理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不可急于求成。此外,定期复查也很重要:即使通过调理症状缓解,也需遵医嘱定期做肠镜等检查,监测病变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方案。最后提醒大家,若体检中查出肠癌癌前病变,或有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不适,建议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由专业中医师辨证制定调理方案,科学守护肠道健康,远离肠癌威胁。
免责声明: 文章中所展示的图片均为人工智能生成。若这些图片存在版权问题或不适用于商业用途,我们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一经指出,将立即删除相关图片,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