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情绪的世界里,大多数人体验着喜怒哀乐的自然流转,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却被困于躁狂与抑郁的两极震荡。其中,难治性双相情感障碍更如层层迷雾,让患者及其家庭深陷困境。今天,就带大家揭开它神秘又沉重的面纱,一同探寻应对之策。
双相情感障碍:情绪的“跷跷板”
图源于网络
双相情感障碍,旧称躁郁症,患者的心境如同坐过山车。躁狂期,能量爆棚,思维奔逸,言语滔滔不绝,可能连续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沉浸在宏大计划与无尽创意中,自我感觉极度良好,甚至冲动行事;抑郁期则是坠入黑暗深渊,情绪低落、自责自罪,对原本热爱之事丧失兴趣,身体疲乏无力,睡眠紊乱,严重时念头里满是绝望,轻生想法如影随形。正常的情绪起伏被放大成难以驾驭的狂风巨浪,一次次冲击着生活的堤岸。
难治性从何而来?
图源于网络
当标准治疗方案-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经过足够疗程与剂量调整,仍无法有效控制症状,疾病反复发作,显著影响生活质量,使患者持续处于功能受损状态,难治性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便浮出水面。
其成因复杂:一方面,疾病本身生物学基础棘手,遗传因素作祟,大脑神经递质失衡顽固,神经环路功能紊乱难调;另一方面,患者个体差异显著,身体代谢药物速率不同,伴随的共病如焦虑症、 substance abuse(物质滥用)雪上加霜,还有生活中的慢性应激源,像职场高压、破碎人际关系等,都为治疗添堵。
多管齐下寻突破
图源于网络
联合用药策略
抗躁狂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巧妙配伍。例如,锂盐搭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从多角度调节大脑化学环境,稳定情绪波动,只是用药过程需严密监测不良反应,守护身体的“平衡木”。
精准医疗
基因检测技术兴起,医生可依据患者基因图谱,预判药物代谢能力、敏感性,筛选出最适配药物,靶向狙击情绪病灶,提高首次选药精准度,减少试错成本。
进阶式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CBT)深入剖析患者负性思维与行为模式,挖掘情绪发作“扳机点”;辩证行为疗法(DBT)着重情绪调节、人际效能提升,为患者武装应对情绪风暴的心理“护盾”;家庭治疗同步登场,重塑家庭沟通模式,用温暖亲情为康复注入力量,让家成为“避风港”而非“压力源”。
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无创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善神经传导;对于重症、药物抵抗患者,电休克治疗(ECT)在麻醉护航下,精准电击大脑特定区域,快速重启紊乱神经电活动,为绝境中的患者打开希望之门。
新型外科治疗方式
针对难治性双相情感障碍,近年来,医生们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外科治疗也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特别是近年来,最新一代的神经调控“磁波刀”治疗术,给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惊喜”!
结合磁共振的实时成像、实时测温,脑部“磁波刀”通过聚焦超声热效应,精准聚焦调控脑深部情绪靶点。因为低温的调控技术,神经组织结构依然保持完整,“痕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不会对大脑造成永久性损害。病人治疗当天就可以回家,相当于门诊治疗。这种不开刀、无需麻醉的无创治疗方式给了一些患者新的选择。
双相情感障碍并非是一种可以被轻易忽视的“小怪癖”,它是一种需要被认真对待和治疗的精神心理疾病。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出现了情绪极度不稳定的情况,不要惊慌,也不要自行诊断,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来走出双相情感障碍的困扰,重新拥抱健康生活。
END
声明:
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意见;当您有任何不适,请前往医院接受专业医疗帮助。
文章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及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