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伤肺,食养为先”,入秋后天气越来越燥,家里人总觉得嗓子干痒、偶尔咳嗽,尤其早上起来总忍不住清嗓子 —— 这都是肺在 “提醒” 该润燥了。老辈人常说 “秋季养肺不用药,家常食材是良药”。
试了大半个月,娃不咳嗽了,老公下班就催着开饭,连挑嘴的婆婆都夸好吃。今天把这三道 “养肺菜” 的做法和我踩过的坑,像跟朋友聊天似的跟你说,新手也能一次做好。
这道羹我第一次做彻底砸了 —— 干银耳直接丢锅里煮,还放了一大块冰糖,结果煮了一小时,银耳硬邦邦的,雪梨炖成泥,甜得齁人,老公尝了一口说:“这哪是羹,是‘糖水炖树根’吧?”
后来才摸清门道:银耳得提前泡,用温水加一勺面粉,泡 30 分钟,面粉能吸掉表面的灰,洗得干净;泡软后把黄色的根蒂全剪掉,剪成小朵,不然咋煮都不烂。
挑雪梨也简单,选表皮光溜、掂着沉的,底部 “肚脐眼” 越小越甜。我常去汉口菜市场那家店买,老板一看就知道:“要炖羹的吧?给你留的这几个,保证出汁。” 雪梨去皮去核,切成滚刀块,别太小,不然煮化了没口感。
做法超简单:砂锅里加水,先放银耳大火烧开,转小火炖 40 分钟,直到银耳黏糊糊的,汤汁能挂在勺子上就行;再放雪梨块,煮 15 分钟,最后加冰糖搅化,关火前撒把枸杞。
现在每天早上,娃背着书包前都喝一碗,嘴巴润润的,一整天不咳嗽。老公加班回来,也会热一碗当夜宵,说比喝奶茶舒服,喉咙里像敷了层薄霜,不发干了。
这是我奶奶教的,她说秋天喝这个,比涂润唇膏管用。但我第一次做,把牛奶直接烧开倒进去,还没放蜂蜜就结块了,像块 “豆腐脑”,气得我差点摔碗。奶奶笑:“傻丫头,牛奶不能用开水,蜂蜜也得等凉了放。”
现在我用 “隔水炖”,从没失败过:两个鸡蛋打散,加一点点糖搅匀(别多,后面加蜂蜜);倒 200 毫升纯牛奶,边倒边搅,让蛋液和牛奶混均匀,然后用滤网过两遍,炖出来才细腻;炖盅刷层薄油,倒进去,盖盖子再裹层保鲜膜,用牙签扎几个小孔透气。
蒸锅加水烧开,把炖盅放进去,中火蒸 10 分钟,关火焖 5 分钟。关键一步:桂花提前用温水淘洗下,蜂蜜要等炖奶凉到不烫手(大概 40℃)再放,不然会破坏营养。
我家婆婆一开始说 “怕腻”,尝了两口就停不下来,现在每天下午都自己热一碗,跟老姐妹视频还说:“我儿媳妇做的炖奶,比外面甜品店的还香,喝着嗓子舒服。”
秋天的藕最养人,但第一次买错了,挑了根光溜的,炖出来又硬又涩,排骨也柴,老公吃了一块就放下筷子:“这汤还没我妈做的一半香。” 后来问菜市场阿姨才知道,炖汤得选九孔藕,表皮粗糙、带点泥的,这种炖出来才粉糯,一夹就断;七孔藕适合清炒,炖着不好吃。
排骨选肋排,肥瘦相间的,炖出来不柴不腻。切成小块,用冷水泡 10 分钟去血水,再冷水下锅,加几片姜、一勺料酒,烧开撇掉浮沫,捞出来用温水冲干净,这样汤才清亮没腥味。
砂锅里加水,放排骨、拍碎的姜、两个干红枣,大火烧开转小火炖 1 小时,再放切好的藕块,炖 40 分钟。记得加一勺白醋,藕更容易炖烂,还能保住营养,最后加盐,撒把葱花就行。
掀开锅盖,香味能飘满屋子,藕一抿就化,排骨用筷子一夹就脱骨,汤喝着鲜,带点淡淡的藕香,一点不油腻。现在我每周炖两次,老公每次喝两大碗。
其实秋天养肺真不难,这三道都是家常做法,材料在菜市场都能买到,老人孩子喝了润肺,年轻人喝了不口干,还不用怕有副作用。
你要是家里也有人一到秋天就喉咙干、咳嗽,不妨试试,做完来评论区说说是啥味道,你家最爱吃哪一道?觉得有用的话,转给身边的朋友,一起舒舒服服过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