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四期建设持续以 “精准化、人性化” 为核心,不断拓展健康服务的覆盖范围,将目光投向自闭症儿童、快递骑手、农村留守老人、社区视障人士等易被忽视的群体。各地通过定制化服务方案、场景化创新实践,破解这些群体的健康痛点,让健康保障渗透到民生生活的细微之处,切实提升每一位公民的健康获得感。
自闭症儿童社区康复:从 “康复难” 到 “家门口享专业服务”
自闭症儿童因社交沟通障碍,康复过程需长期专业干预,而不少家庭面临 “机构远、费用高、干预断档” 的难题。在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社区康复计划” 为这一群体带来了新希望。该市在 28 个社区设立 “星星康复驿站”,配备专业康复师与感统训练设备,通过 “社交游戏课”“行为引导课” 等定制课程,帮助自闭症儿童提升社交与生活自理能力。
驿站还开设 “家长赋能课堂”,每周组织线上线下培训,教家长掌握基础康复技巧,实现 “机构干预 + 家庭巩固” 的双轨模式。针对困难家庭,广州提供康复费用补贴,最高可覆盖全额费用。“以前带孩子去市区康复机构,单程就要 2 小时,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课,孩子进步特别明显,已经能主动和小朋友打招呼了。” 自闭症儿童小辰的妈妈陈女士说。数据显示,该计划实施以来,广州 3-6 岁自闭症儿童社区康复参与率达 85%,社交能力达标率较此前提升 40%,有效缓解了家庭的康复压力。
快递骑手应急健康:从 “风险无措” 到 “驿站 + 保险双重保障”
快递骑手每天穿梭于城市街巷,高强度工作、户外作业多,易面临 “突发疾病无人帮、意外受伤理赔难” 的困境。在杭州市,“快递骑手健康守护工程” 为这一群体筑牢健康防线。该市在商圈、快递站点设立 50 个 “骑手健康驿站”,配备急救箱、血压仪、降温解暑药品,骑手可免费使用设备监测健康,累了还能在驿站短暂休息。
同时,杭州联合快递公司与保险公司,推出 “骑手专属健康险”,涵盖意外医疗、重疾保障,理赔流程简化至线上提交、3 日内到账。针对夏季高温、冬季严寒等特殊天气,驿站还会发放防晒衣、暖手宝等防护物资,并推送健康提示。“上次送餐时突然头晕,在附近驿站测了血压,发现是低血糖,驿站工作人员及时给了我糖水,还帮我调整了配送路线。” 快递骑手小吴说。截至目前,杭州快递骑手健康驿站累计服务超 20 万人次,意外受伤理赔时效提升 60%,骑手突发疾病及时处置率达 95%。
农村留守老人冬季健康:从 “保暖难” 到 “上门服务暖人心”
冬季是农村留守老人健康风险高发期,不少老人因 “行动不便、取暖条件差”,易出现感冒、关节炎加重等问题。在河南省洛阳市,“农村留守老人冬季健康关爱计划” 为老人们送去温暖。该市组织乡镇卫生院组建 “健康上门服务队”,每周上门为留守老人测量血压、血糖,检查家中取暖设备安全,还会免费发放保暖毯、防跌倒扶手。
针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服务队会调整用药方案,并教会老人简单的康复动作;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提供 “送药上门” 服务,确保老人按时服药。此外,洛阳还通过村广播、微信群,定期推送冬季健康知识,提醒老人增减衣物、预防疾病。“天这么冷,医生还上门给我量血压、送保暖毯,比儿女还贴心。” 洛阳伊川县留守老人王大爷说。目前,洛阳农村留守老人冬季健康上门服务覆盖率达 90%,感冒发病率下降 45%,关节炎急性发作率降低 38%,切实保障了老人们的冬季健康。
社区视障人士出行健康:从 “出行怕” 到 “智能 + 志愿护航”
视障人士出行时,因视觉障碍易面临 “磕碰受伤、就医不便” 的风险。在上海市,“视障人士出行健康支持计划” 为这一群体打通了出行与健康服务的 “绿色通道”。该市在社区、医院、公交站点铺设 “智能盲道”,通过震动提示规避障碍;开发 “视障出行 APP”,支持语音导航,可实时指引视障人士前往目的地。
同时,上海组建 “视障健康志愿队”,视障人士可提前预约志愿者,陪同就医、采购,途中志愿者还会协助监测健康状况,如发现不适及时送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设立 “视障健康服务窗口”,配备手语翻译,方便视障人士沟通病情。“以前出门总怕摔跤,现在有智能盲道和志愿者帮忙,去医院看病也不用愁了。” 上海静安区视障居民李女士说。目前,上海视障人士社区健康服务覆盖率达 92%,出行受伤率下降 65%,就医便捷度满意度超 90%。
健康中国四期的实践,始终围绕 “小众群体的真实需求” 发力,不遗漏任何一个健康盲区。从自闭症儿童的社区康复,到快递骑手的应急保障,从农村留守老人的冬季守护,到视障人士的出行支持,每一项服务都精准对接需求,让健康保障既有 “力度” 又有 “温度”。随着这些实践的不断深化,健康中国建设将真正实现 “全人群覆盖、全周期保障”,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共享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