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艳阳 袁小玉
在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有一位深耕教学一线的教师,她就是讲师艾珏萍。近年来,她主要承担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本科)的《中医学》课程,用中医药文化和实践育人温度,感染着远道而来的学子。
中医药蕴含深厚的哲学智慧,对外国学生而言既神秘又新奇。艾珏萍深知,教学不是让学生全盘接受,而是成为“桥梁”,帮助他们理解中医理论背后的文化逻辑。她尊重学生的母文化,引导他们对比中西医学思维差异,在既有科学认知上建构新的中医框架。课堂上,她常用形象比喻,如将“阴阳失衡”比作“生态系统失衡”,将“经络”比作“公路网”;利用3D解剖软件叠加经络动画,并与学生互动演示舌诊、脉诊。
她注重中医思维的培养,经常引导学生讨论同一病例中西医的不同诊疗模式,帮助他们理解医学并非只有一种解决方式。课堂之外,她还带领学生练习太极、八段锦,参观中药标本馆,参与“国医节”活动,体验针灸推拿,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医 “身心一体”的理念。
这种沉浸式的教学,逐渐化解了学生的疑问。刚开始,他们常执着于 “气能看到吗” “经络是否存在”之类的问题,而当他们能综合分析 “心脾两虚”与失眠、食欲不振的关系时,思维壁垒被打破。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逐渐成为中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足三里的功效,推荐家人泡脚艾灸;甚至为同学施针缓解损伤。中医药的生命力,因他们而延展至世界各地。
“教育是一场共同的生命成长。”艾珏萍常说。她用课堂点亮学生的梦想,而学生们又以成长与实践回馈她的初心。这份双向成就,让她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的幸福与价值。
在三尺讲台与杏林沃土之间,艾珏萍以执着与热情传道授业,也让中医药文化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