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自恋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能量
创始人
2025-09-11 13:16:23
0

编者按:今天的文章来自曾奇峰老师的直播答疑,我们整理了其中的精华问答,文字整理为莉莉丝。在这份答疑中,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痛苦,但也蕴藏着成长的可能;每一个答案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和亲人相处中,自己过于自恋

Q :老师,我总觉得自己在和孩子、父母相处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恋”。比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会忍不住替她操心、甚至替她写,事后又很后悔;跟父母吵完架,我会突然害怕他们受伤,拼命补偿。我知道那是我内心某种控制或自恋,可当下真的很难停下来。我想问,这样的状态可以改变吗?

A:你描述的自恋,其实不是一种坏事。心理学里,自恋本身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能量,每个人都需要一点。

问题在于,你的自恋被困在了关系里。你需要通过控制孩子,或者在父母面前弥补,来确认自己是重要的,是有价值的。

当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你焦虑地盯着他,甚至忍不住代替他,其实那一刻你并不是在关心孩子,而是在安抚你自己内心的焦虑。你潜意识里在说:“如果孩子做不好,那我是不是没尽到做母亲的责任?”——这让你只能用掌控来换取安全感。

这类现象在心理咨询里很常见,我们称之为投射性认同:你把自己未完成的期待和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你承担。问题是,这会剥夺孩子成长的空间,也让你自己筋疲力尽。

能不能改变?当然能。改变的起点,是先允许自己意识到:孩子的人生不是你的延长线。母亲的任务,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完美,而是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活得鲜活、有边界的人。你要练习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收回来,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兴趣和热情。你会发现,当你活得更自在时,孩子反而能更独立。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

Q:老师,我一直都很在意别人的看法,特别渴望得到夸奖和肯定。有时候一句话没得到回应,我就会很受伤,甚至觉得是不是别人不在乎我了。我知道自己太依赖别人的评价,可是很难靠自己撑住。为什么我会这样?我能不能学会相信自己?

A:你说的这种状态,本质上是“自我价值感”没有稳固。换句话说,你的自我好像是一面镜子,它需要不断从别人眼里看到光,才能确认自己存在。

精神分析里有个概念叫“镜映”。一个婴儿最早是通过母亲的眼神、回应来确认“我是谁”的。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这种镜映不足,或者镜映是摇摆不定的,他长大后就会很依赖外界来确认自己。

所以,你现在的渴望,其实是那个小孩的渴望。你在关系里拼命索取关注和肯定,是因为你心里有个洞,总想用别人的反应来填满。

怎么办?第一步,不是强迫自己“不要在意”,而是要先承认:是的,我确实在意。允许这种需求存在,但同时要开始练习——去承受那种“没被回应”的时刻。比如你说了一句话,对方没有及时回应,你要告诉自己:“这并不等于我不重要。”

第二步,要学会建立内在的镜映。比如记录每天自己做过的哪怕一个小小的成就,哪怕只是完成了一件拖延的事,把这种认可逐渐内化。

慢慢地,当你能同时容纳“有人看见我”和“有人忽视我”这两种经验,你的自我才会稳固起来。

总是对女儿发火,事后又后悔,怎么办?

Q:老师,我有一个五六岁的女儿。我发现自己很容易对她发火,尤其是在她不听话、拖拉的时候。其实我心里很清楚,我不想成为那种总责骂孩子的母亲,可当下就是忍不住。发完火,我又特别愧疚,觉得自己没做好母亲。这种情绪反复出现,我该怎么办?

A:你和女儿的关系,其实正在触发你自己早年的创伤。孩子的不听话,之所以会让你愤怒,并不是因为这个行为本身,而是因为它勾起了你童年里被忽视、被控制、或者被要求的体验。

所以你会发现,愤怒来得很快很猛,几乎不经过大脑。那不是你成年人的反应,而是你内在小孩的反应。那个小孩曾经没有机会被理解,现在她跑出来,把情绪丢给了你的女儿。

这就是我们说的“代际传递”。很多父母都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没处理完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

并且,内疚感与自恋程度成正比——越自恋的人,越容易有强烈的内疚。有时你不是因为冲突后才感到内疚,而是你需要内疚,为了维系某种关系或模式,所以有意无意会让自己进入冲突,从而“获得”内疚感。这种因果可能是倒置的:你需要内疚,所以你会制造冲突来满足内疚。这在父母与子女的代际模式里尤其常见。

解决的关键,不是让自己“别生气”,而是去认识:愤怒并不是孩子带来的,而是你自己旧情绪的复现。你可以在事后做一个练习:当你又因为女儿生气时,停下来问自己——“这个愤怒最早是从哪里开始的?在我自己的童年里,有没有类似的时刻?”

当你开始看到愤怒背后的历史,它就会慢慢失去力量。那时,你才有可能真正用一个成年人的耐心,去对待女儿。

爱上咨询师,如何解决?

Q:老师,我好像爱上了我的咨询师。我既想告诉他,又怕一说出来把关系毁掉。我之前换过几位咨询师,这位是男性,比我小八岁。我总觉得“配不上他”,一想到这就想哭。这算真爱吗?我该怎么办?

A:在精神分析的场景里,你最大的义务就是把心里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包括这种“爱上”的感觉。因为在咨询中,这些情感不是麻烦,而是治疗最重要的材料。

那它到底是真爱,还是所谓“移情之爱”?我必须很诚实地告诉你:我们无法也不需要给它一个唯一的答案。在精神分析里,爱上咨询师既可能是移情——你把童年和父母的关系投射到他身上,也可能是真实的情感体验。就像我在书里说过的:精神分析不是给你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帮助你看到你复杂的心。

你说“配不上”,这里面其实有强烈的自卑和自恋交织。你一方面觉得他很优秀,很像你心中理想的父母;另一方面,你又把自己贬低到一个位置,这样反而能维持一种特殊的关系。你哭,可能就是因为这份爱既带来了甜蜜,也触动了你的匮乏。

我还想提醒一点:咨询师是有边界的。如果你直接表白,他不会说“我也爱你”,更不会发展一段现实的恋情。他可能会说:“我需要跟督导讨论一下。”——这听起来冷淡,但正是专业性的体现。咨询师要做的不是进入一段现实爱情,而是帮助你理解你爱的本质。

所以,我的建议是:你可以把这种感受告诉他,不要害怕破坏关系。说出来以后,你们才可能一起去探索:为什么你会爱上他?你心里的那份需求指向什么?这才是精神分析真正的价值。

总在关系中充当绿叶

Q:老师,我平时一个人时很独立,但一进入关系,我就会把自己放在次要位置,心甘情愿做“绿叶”,衬托对方。我也想摆脱这种循环,可有时又觉得这样挺舒服的。这是怎么回事?

A:你这种情况,在精神分析里叫“融合性自恋”。就是说,你把自我的价值感转移到一个“我们”身上。只要对方好,你就觉得自己也好。你之所以能心甘情愿当绿叶,并不是因为你一无所有,而是因为你能把自恋放到这个“整体”里。

很多人以为做绿叶就是弱小,其实未必。能坦然做绿叶,可能正说明你内心有一定的力量。比如我自己常开玩笑说:“我不做天下第一,我愿意做天下第二。”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选择。

但我也听到你心里的另一面:你一方面享受做绿叶,另一方面又会想摆脱。说明你同时存在两股力量:一股力量渴望融合,另一股力量想要独立。它们在拉扯,所以你会一边舒服,一边不甘心。

在这里,最重要的不是立刻改变,而是让你的自我观察者参与进来。也就是说,当你选择做绿叶时,你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主动的选择,而不是潜意识裹挟。那就没问题。精神分析的目标,不是强迫你一定去争第一,而是帮你有自由去选择第一,或者选择第二。

所以啊,我会鼓励你继续去感受:当你愿意做绿叶的时候,你的爱、你的融合、你的依赖感,是怎样滋养你的;而当你渴望当主角的时候,你又能从这种冲突里学到什么。

友情中感觉不对等

Q:老师,我和朋友关系挺好,但我特别喜欢把生活的琐事、情绪都发给对方。有时候对方只是简单回几句,我就很生气,觉得不对等。这是不是自恋?我该怎么找到合适的平衡?

A:你先别急着给自己扣帽子。你喜欢分享,这是你的方式,本身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是不是期待对方必须完全对等地回应?如果对方没有说“别发了”,那你继续发也没关系。关系本来就有不对称的一面。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你频繁分享可能有几种动力:

第一,它是连接。你通过发东西在维持关系,不一定需要对方强烈回应。就像我有个哲学老师,他天天给我发照片、心得,我不一定每次都回,但我们的关系依旧很好。

第二,它可能是动力外泄。什么意思呢?有的人心里有很大的能量和野心,但这能量太强,自己也害怕,就通过“说出来”来泄掉一部分。比如有人天天说“我要写小说”,结果说得多了,就真的写不下去。你分享生活,也可能是类似的——把能量丢出去,就不用面对内心真正要承担的责任。

所以,我不会简单地说“这就是自恋”。我会建议你先去分辨:你发的时候,你是为了维持关系,还是为了卸掉能量?如果是第一种,那很好,你享受这种连接就够了;如果是第二种,你可能需要思考:我真正害怕承担的是什么?

每天都觉得很无力,影响工作生活

Q:老师,我有时会突然觉得很无力,甚至出现一些身体上的症状。虽然我在认知上能理解问题,但情绪还是压不住,影响工作。这种无力感是怎么来的?和自恋有关吗?能调整吗?

A:记住我的一句话:无力感,常常是对力量的防御。

什么意思呢?当你感到无力时,往往并不是你真的没有力量,而是你潜意识害怕自己太有力量。你担心自己一旦放开,会伤害别人,会失控,所以你用“无力”来压住这股能量。比如有人吵架时,本来想举刀,结果手一软,刀掉在地上——这不是巧合,而是潜意识的保护。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背后有几种机制——

投射:你把自己的力量投射给别人,于是觉得对方强大,自己空虚无力。

躯体化:你的冲突退到身体层面,于是变成乏力、心慌、肌肉没劲。

柔弱的表演:有时候,无力是一种策略,通过表现得脆弱,来维持关系或获得照顾。古诗里常说“柔弱胜刚强”,其实就点出这种无意识的逻辑。

我建议你不要只用认知来解释,而是用身体去体验。你现在坐直身体,深呼吸,说一句话时声音更有力,你就会发现——无力感在此刻开始松动。这说明力量从来没有消失,它只是被压抑。

所以,下一次你觉得无力时,先别急着把它当成缺陷,而是告诉自己:这是我在防御我的力量。我能命名它,我就能多一点自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济南国医堂张青松主任:肺癌患者... 在肺癌诊疗过程中,饮食调理是辅助康复的重要环节。济南国医堂医院张青松主任结合临床经验,针对肺癌患者的...
【文博展陈】烽火中的生命接力 开栏的话: 从手写的手术登记本到缴获而来的医药箱,从泛黄的医典古籍到绣着红色五角星的院旗——每一件静...
改善医疗服务宣医在行动|宣武医... -- 改善医疗服务宣医在行动-- 宣武医院普通外科 积极开展周末择期手术 为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充分发...
“血脂王者”被揪出,竟不是肥肉... 大家对血脂的认知,大多数人可能停留在“吃得太油腻会长脂肪,影响健康”这种层面,但事实上,血脂并不完全...
2025中部地区心血管论坛在郑... 本报讯(记者 丁玲 通讯员 汪俊杰)9月5日~6日,由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河南...
湿疹竟能促使你拥有更健康的饮食... 湿疹竟能促使你拥有更健康的饮食习惯! 想象一下,你正经历着湿疹的折磨,皮肤发红、瘙痒得让你夜不能寐。...
武大杨某媛论文下架后再上架,知... 陈良飞 今年7月底以来,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当事人杨某媛的硕士学位论文一直是舆论场关注的焦点。 目前,...
中医刘海云:舌头老是“火辣辣”... “刘医生,我这舌头,一年到头都像火烧一样,吃什么都没味,觉也睡不好,真是要命啊!” 说这话的是李女士...
37岁男演员于朦胧被传坠楼 目... (来源:中国蓝新闻、荆楚网) 9月11日,演员于朦胧冲上热搜,有网友称于朦胧今日在北京坠楼,目前于朦...
“秋分吃3甘,一年无困扰”9月... “秋分吃3甘,一年无困扰”9月23日秋分节气记得吃,不忘应季而食老传统!! 在时光飞逝的普通日子里,...
员工曝卖不出月饼垫钱自购,星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多名自称星巴克的员工发帖称,因中秋月饼销售任务未完成,被迫自掏腰包购买产品...
增生会变结节吗?科学解析两者的... 太原龙城中医医院科普,在女性乳腺健康的讨论中,乳腺增生和乳腺结节是常被提及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
脊髓损伤后肌肉萎缩:如何通过训... 脊髓损伤后,神经信号传导受阻,肌肉因缺乏刺激而逐渐流失,形成废用性萎缩,不仅削弱力量,还会加重关节僵...
曾奇峰:自恋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能... 编者按:今天的文章来自曾奇峰老师的直播答疑,我们整理了其中的精华问答,文字整理为莉莉丝。在这份答疑中...
脊髓炎后合并马尾综合征,二便功... 脊髓炎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性疾病,往往因其病变范围广、神经损伤重而遗留多种复杂后遗症。 其中,...
健康中国四期:精准服务小众群体... 健康中国四期建设持续以 “精准化、人性化” 为核心,不断拓展健康服务的覆盖范围,将目光投向自闭症儿童...
杏林师者|艾珏萍:传扬中医药文... 记者 陈艳阳 袁小玉 在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有一位深耕教学一线的教师,她就是讲师艾珏萍。近年来,她主...
煲足3年汤的广东阿妈,爆出6款... 俗话说的好:“食在广东”,广东的饮食文化流传比较久远,他们对于药膳与食材的搭配,掌握得可谓是非常到位...
原创 入...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几场秋雨的到来,夏天的燥热渐渐褪去,早晚都能感受到丝丝凉意。秋天虽然凉...
“剪了两次才勉强合格”,开学“... “前后剪了两次,老师才勉强点头说‘过关’。”开学不到一周,李女士就为儿子的头发折腾了好几回。 她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