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想都不敢想,
30多岁的人会得脑梗,
可最近我们科已经收了五六个,
最小的才33岁!”
海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童玉翠主任的话
让不少人惊出一身冷汗——
原来脑梗早已不是
中老年人的“专属病”
它正悄悄盯上
熬夜、胡吃海喝的年轻人
最近
海宁市中心医院
接诊多起年轻病例
给不少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年轻人
敲响警钟
赶紧对照看看!
01
33岁小伙
上班时突然动不了!
“不好!他胳膊抬不起来了!”近日,一位33岁的外地打工小伙小李(化名)正干活,突然左侧身子像“瘫了”一样,嘴角往一边歪,想喊人帮忙,嘴里却只能发出含糊的声音,眼睛也有点不对劲。旁边同事一看情况不对,没敢耽误,赶紧开车送他去海宁市中心医院,从发病到进医院,仅用了1小时。
神经内科团队一接到小李,立刻拉响“急救警报”:急诊CT排除脑出血,完善相关检验后,神经内科医生给患者进行静脉溶栓,试着把堵住血管的血栓化掉;评估后又紧急安排取栓手术,把血管里的血栓“掏”了出来。没想到第二天就有惊喜——患者意识清醒,之前动不了的左手左脚能自己抬起来了,说话也慢慢清楚了。
小李的CT ,红色圈住部分是脑梗的位置
可检查结果让医生有点意外:小李没有高血压、高血脂,家里也没人得过脑梗,咋就突然中招了?追问之下才知道,小李一个人在海宁打工,平时香烟一根接一根,晚上不喝两瓶酒睡不着,凌晨一两点还总点烧烤、泡面当夜宵,熬夜更是家常便饭,作息乱得一塌糊涂。
“这些习惯看着‘平常’,其实都是脑梗的‘隐形炸弹’!”童主任皱着眉说,年轻人总觉得“身体扛造”,可烟里的尼古丁、酒里的酒精,还有熬出来的黑眼圈、吃出来的油腻,都在悄悄损伤血管,等出事就晚了。
02
36岁女子全家遭中风“缠上”
无独有偶,36岁的王女士(化名)也差点被脑梗“打倒”。王女士家里早就有“中风史”——父母、哥哥都曾中风过,可她没太当回事。直到某天在家,王女士想抬手拿杯子,胳膊却像灌了铅一样动不了,腿也迈不开,虽然脑子很清醒,可身体不听使唤,吓得她当场哭了。家人赶紧将王女士送去医院。
医生结合王女士的家族史,先给她做了溶栓治疗,稳住病情后转到康复科。一开始,王女士连坐都坐不住,康复师陪着她一点点练:先练抬手、屈膝,再练坐稳、起身,现在,王女士终于能自己坐起来了,肢体也越来越有力。
白色处是王女士脑梗的位置
“家里有人得过中风的,别掉以轻心!”童主任特别提醒,有家族遗传史的人,得脑梗的风险比普通人高不少,一定要定期查身体,别等出事才后悔。
03
医生给年轻人的“防梗3招”
照着做少踩坑
看了这两个病例,是不是有点慌?别担心,童主任结合临床经验,总结了3条“接地气”的防梗建议,年轻人照着做就行:
01
第一招:吃对饭,别让血管“堵得慌”
别总想着“年轻就该吃爽点”!平时咸菜、腌肉少碰,高盐吃多了血管会“变硬”;炸鸡、肥肉也别贪嘴,油脂堆在血管里容易堵。最要改的是“把饮料当水喝”的习惯——之前有位患者天天一杯奶茶,血糖飙升没发现,差点引发脑梗!平时多喝白开水,简单又安全。
02
第二招:改陋习,别让血管“受委屈”
抽烟喝酒的赶紧戒!烟里的尼古丁会“啃食”血管内皮,酒喝多了血压会“过山车”,时间长了血管肯定出问题。别再熬夜刷手机了,每天睡够7-8小时,让血管也“歇口气”;夜宵别总吃,尤其别吃撑,不然肠胃和代谢扛不住,血管也会跟着“遭罪”。
另外,动起来很重要!不用去健身房撸铁,选自己喜欢的:晚上绕小区快走半小时,周末去游泳、练瑜伽,每周3-5次,既能帮身体“刮油”,还能让血管更有弹性。
03
第三招:查身体,别等疼了才去看
很多年轻人觉得“我没病,不用体检”,可等到头晕、手脚麻再去医院,往往错过最好的治疗时机。建议每年查一次血压、血糖、血脂,心里有底才放心。
要是查出高血压,先别慌着吃药:先试试少吃盐、多运动,坚持3-6个月,不少人的血压能降下来;要是还不行,再听医生的话吃药。重点提醒:年轻人高血压别瞎吃药,先查是不是嗜铬细胞瘤这些病引起的,治好原发病,有些血压能恢复正常;要是原发性高血压,就得按时吃药,别断顿。
家里有糖尿病、高血压遗传史的,更要勤体检,比如别人一年查一次,你半年查一次,早发现早预防,比啥都强。
童玉翠主任(右)门诊工作
04
关键提醒:出现这3个症状
立刻打120!
最后划重点:脑梗救命,就看“快不快”!要是身边人突然出现这三种情况——胳膊腿没劲抬不起来、说话含糊不清、脸往一边歪,别犹豫,马上打120,直接送能治卒中的医院。“每耽误一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坏死,抢时间就是抢命!”童主任的话,大家一定要记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