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医刘秋峰。“明明吃得不少,体重却一直往下掉”“胃不舒服反反复复,人都瘦了一圈”…… 西药虽能临时控制症状,但脾胃功能没有根本恢复,营养吸收跟不上,自然难以长肉。
中医在这方面讲究“辨证求因,综合调治”,不光要缓解症状,更要帮脾胃恢复吸收运化功能,让身体慢慢“找回丢失的体重”。
先弄明白:为什么反复胃炎的人,容易消瘦?
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再通过脾转化为气血精微,输布到全身,人才有能量、长肌肉。如果脾胃功能出了问题,哪怕吃得再多、再补,吸收不了也等于零。反复胃炎意味着脾胃长期处于失调状态——消化能力弱、运输功能差,营养不得吸收,身体缺乏滋养,自然会逐渐消瘦。再加上很多人因胃不适主动减少进食,营养摄入更少,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中医应对胃炎伴消瘦,重在辨证调治,把脾胃的受纳、运化、升清降浊的功能重新理顺,“让该吸收的营养吸收进去”,体重才能稳步回升。
这4种常见证型,教你初步识别:
一、脾胃虚弱型:吃得少、消化慢,消瘦伴随乏力
典型表现:胃隐隐作痛,食欲较差,饭后腹胀明显,大便偏稀;身体乏力、气短懒言,面色偏黄或无华;舌淡苔白,边有齿痕。
消瘦根源:脾胃气虚,运化无力,饮食水谷无法充分转化为气血,肌肉失养。
调治方向:健脾益气,助运开胃。
中医常用思路:通过益气健脾的药物增强脾胃动力,适当佐以开胃之品提高食欲,同时注重轻补缓调,避免滋补碍胃。配合饮食上少食多餐、选择易吸收的食材,慢慢培补中气。
二、胃阴不足型:口干胃灼,想吃饭但吃不下
典型表现:胃脘嘈杂有灼热感,口干舌燥,虽有饥饿感但食欲不佳,形体消瘦,大便偏干;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落。
消瘦根源:胃中阴液不足,虚火内扰,导致腐熟功能失常,纳食不香,吸收受阻。
调治方向:滋阴养胃,生津润燥。
中医常用思路:侧重选用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胃阴,同时清降虚火,使胃得润养、恢复纳谷之能。饮食宜用粥、羹等润而不腻之品,避免辛辣香燥刺激。
三、肝气犯胃型:情绪波动大,胃胀痛连带消瘦
典型表现:胃胀痛随情绪变化加重,嗳气频繁,口干苦;消瘦同时伴有失眠、胁胀,心烦易怒;舌偏红苔薄黄。
消瘦根源: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消化吸收功能紊乱。
调治方向:疏肝和胃,理气健脾。
中医常用思路:重点在于调和肝脾,疏解郁滞,使气机通畅,胃能降、脾能升。情绪疏导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避免压力进食和情绪波动影响消化。
四、脾胃虚寒型:怕冷喜暖,消瘦且四肢不温
主要表现:胃部冷痛,得温减轻,食欲差,不敢吃生冷;身体消瘦,畏寒肢冷,大便清稀,舌淡胖有齿痕。
调治方向:温中健脾,散寒助运。借助温补脾胃阳气的方法,提升消化机能和身体代谢能力,从而改善营养不良的状态。
中医始终强调“脾胃伤,则百病生”,尤其对于伴随消瘦的慢性胃炎,更需耐心调养。
脾胃恢复是个缓慢的过程,但只要找准方向,一步步调养,不仅能改善反复胃痛胃胀,还能慢慢看到体重回升、气色变好,真正做到“治胃”又“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