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积水潭医院营养科 周宏伟
编辑 | 原野
2025年8月25日,是第九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今年的主题为“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残疾预防,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幸福。跌倒是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可能带来身体的损伤,还会引发“跌倒—失能—再跌倒”的恶性循环。积极预防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对于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拧一条毛巾总觉得力不从心,费了半天劲也拧不干;爬几层楼梯就气喘吁吁,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甚至从沙发上站起来,都得借助他人的搀扶才能顺利起身?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别不当回事!这很可能是“肌少症”在悄悄作祟,它就像一个“小贼”,正慢慢“搬空”你身体里储存的肌肉。
什么是肌少症?可防可控别忽视
肌少症,医学上指的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肌肉量、肌肉力量及身体活动能力出现显著且持续下降的一种退行性状况。别看它初期只是让人感觉“没力气”,长期发展下来危害可不小,它会导致身体机能变“虚”,走路步态不稳,跌倒风险大幅增加;还会影响日常生活质量,比如无法独立完成买菜、做饭等简单家务;更严重的是,它可能悄悄干扰血糖、血压的稳定,给慢性疾病管理带来挑战。不过大家不用恐慌,肌少症并非“不治之症”,它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只要及时察觉信号并采取措施,就能有效延缓甚至改善肌肉流失的情况。
居家4步自查,揪出肌少症蛛丝马迹
不想跑医院?其实通过几个简单的居家测试,就能初步判断肌肉状况,快跟着做起来:
“4.5公斤搬物”测试:查上肢力量
操作方法:
结果判断:
“五次起坐”测试:查下肢力量与活动能力
操作方法:
结果判断:
“六米竞走”测试:查腿部功能与跌倒风险
操作方法:
结果判断:
通过“6米÷所用时间(秒)”计算步速,若步速低于1.0米/秒(即走完6米用时超过6秒),说明腿部肌肉力量可能明显下降,跌倒风险较高,这是肌少症的典型信号之一。
“小腿围测量”:查肌肉储备量
操作方法:
结果判断:
这个指标简单易测,是肌少症初筛的重要参考。
出现异常别拖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上述测试中有一项或多项结果不理想,尤其是同时伴有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半年内下降超过5%)、经常感觉疲劳、走路不稳、跌倒次数增多” 等情况,一定要尽快去医院进行专业评估。
通常,医生会通过三项核心检查明确诊断:一是用握力计检测肌肉力量;二是用双能 X 线吸收测定法(DXA)或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精准测量肌肉量;三是结合6米步速、五次起坐等测试评估躯体功能,综合判断是否患有肌少症。
早干预效果好,守护“力气”有方法
肌少症的干预效果与发现时间密切相关,越早干预,越容易找回丢失的肌肉。在医生、营养师和康复师的指导下,通过以下方式可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