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在中医典籍的智慧海洋中,治疗天疱疮(脾虚湿盛型)以“健脾祛湿为主,清热解毒为辅,利湿收敛为佐”的配伍,宛如一盏明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医的辨证施治与整体调理的独特魅力。
1021 7746如今,天疱疮已成为困扰部分人群的自身免疫性难治性皮肤病。随着病情发展,皮肤广泛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极易破溃形成疼痛性糜烂面,渗出明显,且愈合缓慢。
严重时不仅影响外貌,更因皮肤屏障功能严重受损,易继发感染,导致发热、疼痛、营养丢失,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从中医角度剖析,天疱疮(此型)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脾胃功能、湿热毒邪等因素密切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性粘滞,郁久化热;或外感湿热毒邪,与内湿相合,湿热毒邪蕴蒸肌肤,导致表皮松懈,水疱丛生,破溃渗液;湿性趋下,故糜烂面常湿润难干。
即便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控制皮肤水疱的生成,若体内脾虚失运、湿热内蕴的根本病机未得扭转,病情仍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且药物副作用带来的困扰不容忽视。
李伯伯就是众多寻求中医帮助的患者之一。他确诊寻常型天疱疮数年,主要表现为躯干、四肢反复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疱壁薄易破,形成大小不一的糜烂面,渗出黄水,部分结痂,皮肤灼热瘙痒,常感身体困重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长期依赖西药控制,但减药过程中易复发,且对激素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忧心忡忡。
▶ 方中选用炒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为振奋脾气、恢复运化功能的主将,能从源头上减少水湿内生的根本;
▶ 茵陈、栀子、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针对蕴结于肌肤的湿热毒邪,控制水疱生成,减轻炎症渗出;
▶ 生薏苡仁、泽泻、车前子(或车前草)淡渗利湿,通利水道,使内蕴之湿邪从小便而解,减轻渗出和肿胀;
▶ 同时,方中还加入了白鲜皮、地肤子等药,取其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之效,针对皮肤表面的瘙痒、渗出;对于渗液严重、创面难敛者,常佐以煅牡蛎、乌贼骨等收敛固涩之品;
▶ 考虑到湿热蕴毒易伤阴耗气,常在后期或方中适当加入太子参、麦冬等益气养阴生津之品,扶正祛邪,促进创面愈合。
坚持服药调治三个月后复诊:患者自述新发水疱明显减少,原有糜烂面渗出液减少,部分开始干燥结痂,瘙痒灼热感减轻,身体困重感及食欲有所改善,大便趋于成形。
继续守方加减调治半年后:水疱基本不再新发,大部分糜烂面愈合,遗留色素沉着,皮肤瘙痒显著缓解,精神体力好转,纳食改善。
【健脾祛湿方剂】内服+外洗疗法是天疱疮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对控制水疱新发、减少渗液、促进糜烂面干燥收敛、缓解疼痛瘙痒、改善整体脾胃功能具有显著潜力。能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痛苦,缩短病程,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