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高发人群需警惕,识别症状早治疗
创始人
2025-08-16 21:37:36
0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就像肠道里长出的 “小肉疙瘩”。多数肠息肉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但部分类型存在癌变风险,尤其腺瘤性息肉被称为 “肠癌前病变”。了解其高发人群和典型症状,及时干预,能有效阻断癌变路径。

这些人群更易被肠息肉 “青睐”

中老年人是肠息肉的主要高发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修复能力下降,长期受到粪便刺激和慢性炎症影响,息肉发生率逐渐升高。数据显示,50 岁以上人群肠息肉检出率达 30%-50%,70 岁以上人群更是超过 60%,且年龄越大,腺瘤性息肉的比例越高。

有肠道疾病史的人风险显著增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反复修复过程中易出现异常增生,息肉发生率是常人的 4-6 倍。此外,曾患过肠息肉并接受切除的患者,复发率高达 30%-50%,属于重点监测人群。

不良生活习惯是肠息肉的 “催化剂”。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如过量摄入红肉、加工肉,蔬菜摄入不足)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刺激黏膜引发息肉;长期吸烟、酗酒会损伤肠道黏膜,降低免疫力,增加息肉发生风险;肥胖人群(BMI≥28)因代谢紊乱,肠道微环境失衡,息肉发生率比正常体重者高 2 倍。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需高度警惕。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出现数百甚至数千颗息肉,若不及时治疗,40 岁前几乎 100% 会癌变。此外,有肠癌家族史的人,肠息肉发生率也比常人高 2-3 倍。

典型症状藏隐患,别与 “普通肠炎” 混淆

肠息肉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便血是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颜色鲜红或暗红色,少数情况下出现滴血或黑便,常被误认为 “痔疮”。若息肉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便血更明显;位于近端结肠时,可能表现为潜血阳性(需化验才能发现)。

排便习惯改变也需警惕,如大便次数增多、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大便形状变细(如细条状、扁条状),这是由于息肉占据肠腔空间,影响粪便通过所致。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位于下腹部,若息肉引起肠套叠或肠梗阻,会出现剧烈腹痛。

较大的息肉可能导致肠梗阻,表现为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带蒂的息肉脱落时,可能随粪便排出,患者可发现粪便中带有 “肉样物”。需要注意的是,约 80% 的肠息肉患者早期无任何症状,多在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这也是定期筛查的重要性所在。

及时治疗是关键,阻断癌变路径

肠息肉的治疗需根据类型、大小和数量制定方案,核心原则是 “早发现、早切除”。对于直径小于 0.5 厘米的增生性息肉,若无症状且无癌变倾向,可定期随访观察(每年 1 次肠镜);直径 0.5-2 厘米的息肉,可在肠镜下通过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等方法切除,创伤小、恢复快;直径超过 2 厘米的息肉,或疑似癌变的息肉,需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完整切除,术后做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腺瘤性息肉无论大小,一旦发现均建议切除,因为其癌变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直径 1 厘米以下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 1%,1-2 厘米者约 5%,超过 2 厘米者可达 20% 以上,尤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更高。研究显示,及时切除腺瘤性息肉,能将肠癌风险降低 90% 以上;而未处理的腺瘤性息肉,10-15 年内癌变概率可达 30%-50%。

切除后的随访至关重要。单个腺瘤性息肉切除后,第 1 年需复查肠镜,若正常,可每 3-5 年复查 1 次;多个息肉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后 3-6 个月需首次复查,之后根据情况缩短随访间隔。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提醒,预防肠息肉要养成健康习惯:饮食增加膳食纤维(如蔬菜、水果、粗粮),减少红肉和加工肉摄入;戒烟限酒,每周运动 3-5 次,控制体重;积极治疗慢性肠道炎症。

高危人群(50 岁以上、有肠息肉或肠癌家族史、慢性肠炎患者)应定期做肠镜筛查:50 岁以上人群每 5-10 年做 1 次肠镜;有家族史者提前至 40 岁开始筛查,每 3-5 年 1 次;曾患肠息肉者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别自行判断为 “痔疮” 或 “肠炎”,应及时做肠镜检查。记住,肠息肉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忽视带来的癌变风险,早发现、早切除,才能守住肠道健康的 “防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警告!肺动脉高压新药即将上市,... 在肺动脉高压(PAH)领域,一个新的治疗方案正吸引着医学界的目光。PAH是一种罕见但可能致命的疾病,...
左兴旺主任|甲状腺癌高发?揪出...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也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尤其当发展到中晚期...
孕期二甲双胍:保护妈妈还是伤害... 你是不是也听说过,二甲双胍在孕期能帮助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女性远离感染?但你知道吗,这背后其...
多喝水就能降血糖?医生发现:最...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武汉广爱精神心理医生【科普】物... 老顾刚来的时候,总说 “头里像塞了团棉花”,做啥都提不起劲,连饭都得老伴儿喂。检查下来没大毛病,就是...
BTV《我是大医生》刘红旗20... 在夏秋过渡之际,甲状腺健康问题悄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恰逢 2025 年医师节,BTV《我是大医生》...
“甲状腺功能正常” 就万事大吉... 在体检报告中,看到 “甲状腺功能正常” 的字样,很多人都会松一口气,觉得甲状腺方面没有问题了。但事实...
人工智能在医院:信任与简化比花... 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许多人都在追求最好的模型,最炫的算法,以及拥有最高曲线下面积的机器学习术语。然而...
抑郁患者在武汉广爱精神科重获生... 小涛的爸妈第一次来诊室,俩人吵得脸红脖子粗,爸爸说 “都是你惯的,让他整天待在家”,妈妈哭着说 “你...
原创 子... 据统计,30岁以上女性中,每3-5人就有1人患有子宫肌瘤! 这个数字足以让每一位女性心头一紧。然而,...
第四届神经介入医师手术大赛华中... 8月16日,第四届中国神经介入医师手术大赛全国半决赛(华中赛区总决赛)在郑州火爆开赛。该赛事由国家卫...
从养生角度看:直接喝水与泡茶,... 在日常养生中,喝水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环节。但很多人会疑惑:直接喝白开水和泡上一杯茶,两者在营养摄入上...
糖尿病死亡的人越来越多?医生提...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餐后血糖超过10,这4个解决办... 患糖尿病5年的周女士最近被吓得不轻——多年糖尿病一直控制稳定的她,突然发现家用血糖仪显示餐前血糖高达...
常做两个动作,预防血管堵塞 你知道吗?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血管内可能出现斑块,这些粥样硬化斑块相当于在人体内安装了一枚“定时炸弹”...
原创 “... 送走了夏天,秋天慢慢地向我们走来,早晚温差变大,天气逐渐变为凉爽,气候也变得干燥, 在这夏秋交替的季...
糖尿病不重视拖成尿毒症!提醒:... 在兰州瑞京糖尿病医院专家门诊,副主任医师宋淑华主任,遇到过不少像李先生这样的患者:患糖尿病10年,自...
体检发现“鱼鳔”?医生提醒:胰...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鸿飞 通讯员 黄坷 于钦长 不久前,42岁的林女士(化名)在体检中发现,...
原创 皇... 1643年是一个历史转折的年份,这一年晚清的皇太极突然去世,留下了一个未解的谜团。彼时正值大清的崇德...
从治病到防未病,企业家们为何青... 《中国企业家健康绿皮书(2024版)》数据显示,超半数企业家被甲状腺结节困扰,检出率高达 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