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超过10,这4个解决办法,十分有效
创始人
2025-08-20 15:10:15
0

患糖尿病5年的周女士最近被吓得不轻——多年糖尿病一直控制稳定的她,突然发现家用血糖仪显示餐前血糖高达12mmol/L!惊慌之下她立即赶往医院,结果静脉血检测结果完全正常。

后来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她的饮食结构上出了问题。

餐后血糖的管控是血糖管理是否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当餐后血糖值悄然越过10.0 mmol/L的警戒线,如同在健康晴空投下一道暗影,也提示着可能离并发症越来越近了,这不仅是糖尿病人群的常见困扰,更是无数糖前期人士面临的无声挑战。

所以,我们要积极管控好餐后血糖。

餐后高血糖并非不可控,掌握以下四个科学有效的方法:

饮食调整

食物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也可能是血糖波动最直接的推手。明智选择食物种类与搭配,是管理餐后血糖的核心基石。

在主食的选择上,我们会优先选择低GI食物, 将白米饭、白面包、含糖饮料等高升糖指数(GI)食物替换为燕麦、糙米、藜麦、全麦制品等低中GI主食。这些食物释放葡萄糖缓慢,避免血糖急剧升高。例如,将早餐的白粥换成燕麦粥,餐后血糖反应显著更平稳。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饮食搭配就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餐保证足量非淀粉类蔬菜例如绿叶菜、西兰花、番茄等,并搭配适量豆类、菌菇。纤维如同血糖的“减速带”,延缓糖分吸收速度。

优质蛋白与健康脂肪不可或缺,在碳水化合物摄入时搭配适量瘦肉、鱼虾、鸡蛋、豆腐等蛋白质,以及坚果、牛油果、橄榄油中的健康脂肪。它们能增强饱腹感,协同延缓胃排空和糖分入血速度。

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严格限制精制糖与加工食品: 对甜点、含糖饮料、糖果等“甜蜜陷阱”坚决说不,因为这类食物几乎会瞬间冲高血糖,且营养价值极低。

餐后运动

当餐后血糖开始爬升,身体并非只能被动接受。适时适量的运动是促进葡萄糖消耗的“高效引擎”。

我们可以选择黄金运动时机也就是餐后30-60分钟: 此时食物消化吸收进入高峰,血糖开始上升。此时开始运动,效果最佳。运动方式上选择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例如 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或太极拳都是理想选择。关键在于让大肌肉群温和而持续地活动起来,促进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运动不再于高强度,在于长期坚持, 建议每次持续15-30分钟,强度达到微微出汗、呼吸稍快但仍能交谈的程度即可。餐后适度时机步行15分钟可比久坐显著降低血糖峰值。即使是在办公室或家中小范围走动,也比一动不动强得多。

除了有氧运动外,也可以安排一些力量运动,例如每周2-3次力量训练如深蹲、俯卧撑、使用弹力带等,增加肌肉量。因为肌肉是体内最大的“葡萄糖储存库”,肌肉量越多,储存和处理血糖的能力越强。

调整进餐顺序

改变食物入口的顺序,能显著影响血糖的爬升曲线。

我们可以选择“蔬菜-蛋白质-主食”三部曲: 进餐时,先吃足量蔬菜(提供纤维和体积),接着吃鱼、肉、蛋、豆制品等蛋白质类食物,最后再吃主食(米饭、面条等碳水化合物)。

进餐的时候不要狼吞虎咽,细嚼慢咽可以 延长进食时间至15-20分钟以上,给大脑足够时间接收饱腹信号,避免过量进食,也有助于消化吸收更平缓。

规律监测与记录

自身血糖的数据,是血糖精准管理的导航图。所以我们要勤加监测血糖,日常建立规律监测餐后血糖,我们可以使用家用血糖仪,重点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目标值建议控制在10.0 mmol/L以内,更理想是低于7.8 mmol/L。初期可增加监测频率(如每周选几天监测不同餐次)。

详细记录“饮食-运动-血糖”三联单: 每次测血糖时,同步记录当餐吃的具体食物种类、大致分量、进餐顺序、餐后是否运动及运动情况,使用手机APP或笔记本均可。

很多人有疑虑,不会看自己的数据,不会怎么调整。

我们可以根据记录分析规律,定期回顾记录。例如看看自己是否吃某种食物(如某份量的面条)后血糖易飙升?自己做了某种运动(如餐后散步20分钟)后血糖控制得特别好?发现了自己的“升糖敏感食物”和“控糖有效行为”。

另外,要识别波动模式,避免焦虑,不要因为一次小小波动就十分焦虑,要更全面地理解血糖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压力、睡眠、疾病等,偶尔一次偏高不必过度恐慌,我们需要关注长期趋势和规律性波动更为重要。

王先生在确诊糖尿病前期,常因餐后血糖>11 mmol/L而担忧。他决心改变,在观察自己的餐后血糖波动变化后,他对自己的早餐做了调整方案:

早餐:将白粥油条改为燕麦牛奶+鸡蛋+蔬菜沙拉。

午餐/晚餐:严格执行先吃一碗蔬菜,再吃鱼/鸡肉,最后吃小半碗糙米饭。

餐后:坚持散步20-30分钟。

每周监测3次不同餐后血糖并记录。

坚持2个月后,其餐后血糖稳定在6.5-8.2 mmol/L,体重减轻,精力明显改善。

其实我们管控血糖更多的是跟自己和解,去探索自己的一日三餐的学问,我们追求健康不是对疾病的恐惧,而是对生活节奏的主动调校。

所以大家不妨把这4点改善餐后血糖的办法一点点执行起来,通过血糖监测评估执行效果并且做以调整。

若血糖控制持续不佳,请务必咨询医生或专业营养师,制定个体化方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夫妻柳”被大... 8月19日,甘肃敦煌突遭大风天气,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内知名景观“夫妻柳”其中一株主干断裂倒伏。相关画面...
癌症是基因注定的,躲也躲不掉?... 近年来,我们经常能看到“一家几口同时患癌”的新闻: 重庆某家庭中,31岁的小申(化名)体检时被查出甲...
从指尖到心尖的故事|孤村守灯人... 通讯员 滕朋 随着青壮年如潮水般涌向城市,留下的是日渐凋零的村庄和越来越多的白发身影——留守老人。 ...
豆腐是血脂“抑制剂”?医生:若...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原创 范... 现在减肥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懂减肥的却很少,所以大家都在减肥,但只有少数人能够瘦下来保持住不反弹的。 ...
原创 淘...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在近日举行的男篮亚洲杯1/4决赛中,中国男篮以79-71战胜了韩国队,昂首进入...
抗氧化王者,这类应季水果对肾脏... 每年七八月份,正是李子大量上市的时节。在文学领域李子是顶流大咖,常常被古人用作比方:投桃报李,桃李满...
睡、倒、瘫、幻、梦怎么办?发作... 睡、倒、瘫、幻、梦怎么办?发作性睡病的这些知识,你越早知道越好! 小张,22岁,是一名大三学生。某天...
走路就头晕,与这3点有关,别自... 走路就头晕?与这3点有关,别自己乱猜了,大家好,我是河北省三甲公立医院的医生焦久存,身体没什么大问题...
【男言之隐】性功能下降可能是心... 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男科专科 副主任医师 张志杰 勃起功能障碍(ED)作为男科常见病症之...
警告!肺动脉高压新药即将上市,... 在肺动脉高压(PAH)领域,一个新的治疗方案正吸引着医学界的目光。PAH是一种罕见但可能致命的疾病,...
左兴旺主任|甲状腺癌高发?揪出...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也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尤其当发展到中晚期...
孕期二甲双胍:保护妈妈还是伤害... 你是不是也听说过,二甲双胍在孕期能帮助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女性远离感染?但你知道吗,这背后其...
多喝水就能降血糖?医生发现:最...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武汉广爱精神心理医生【科普】物... 老顾刚来的时候,总说 “头里像塞了团棉花”,做啥都提不起劲,连饭都得老伴儿喂。检查下来没大毛病,就是...
BTV《我是大医生》刘红旗20... 在夏秋过渡之际,甲状腺健康问题悄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恰逢 2025 年医师节,BTV《我是大医生》...
“甲状腺功能正常” 就万事大吉... 在体检报告中,看到 “甲状腺功能正常” 的字样,很多人都会松一口气,觉得甲状腺方面没有问题了。但事实...
人工智能在医院:信任与简化比花... 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许多人都在追求最好的模型,最炫的算法,以及拥有最高曲线下面积的机器学习术语。然而...
抑郁患者在武汉广爱精神科重获生... 小涛的爸妈第一次来诊室,俩人吵得脸红脖子粗,爸爸说 “都是你惯的,让他整天待在家”,妈妈哭着说 “你...
原创 子... 据统计,30岁以上女性中,每3-5人就有1人患有子宫肌瘤! 这个数字足以让每一位女性心头一紧。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