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是一个历史转折的年份,这一年晚清的皇太极突然去世,留下了一个未解的谜团。彼时正值大清的崇德八年,皇太极的去世虽然是猝然发生,但历史记录中并未出现谋杀的迹象,使得众多历史学家私下推测,皇太极可能是因急性疾病猝死。尽管这样的病逝让整个帝国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但随之而来的权力真空和朝廷内部的裂痕,却也给这个新兴王朝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皇太极正式去世之前,他并未指定太子,皇位的继承人问题因此变得扑朔迷离。此时朝廷中的大臣及八旗的势力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形成了两大阵营。一部分支持皇太极的大长子豪格,即长子的传统继承路线;而另一部分则倾向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认为他同样有资格登基。这场权力的角逐在帝国的权力中心上演,两位候选人都拥有不容小觑的支持者。
根据祖宗传下来的制度,豪格与多尔衮两人皆具备继位的条件,豪格作为长子,在历史上继承皇位本是理所当然;而多尔衮作为弟弟,亦有例可循,甚至皇太极的皇位最初也曾是由他哥哥努尔哈赤转给他的弟弟,因此弟弟继位的设想并非毫无依据。如今,朝廷内的权力斗争已经从论理步入到势力对比的阶段,最终的继承者将无法逃离背后支持者的影响。
在皇太极去世后的短时间内,各旗之间的分歧开始显露,八旗的支持阵营迅速成形。首先站出来的是正黄旗和镶黄旗,这两旗是皇太极生前亲自掌控的势力,随着皇太极的离世,它们选择了支持豪格。同时,豪格还拥有正蓝旗,从而在八旗势力中,他的支持者已达到三旗。而站在对立面的多尔衮则得到了正白旗的支持,加上他弟弟的镶白旗,虽说他掌握的也是两个旗,但相较于豪格,他们的整体势力稍显薄弱。不过,在两黄旗中,尽管大部分人士都倾向于豪格,仍有小部分人选了多尔衮,双方在整体实力上可谓势均力敌。
除了上述的五个旗之外,还有其他三旗的存在。内三旗中的镶蓝旗由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掌控;而正红旗则在皇太极和多尔衮弟弟代善的手中,镶红旗完全由代善的后代所持有。代善并不在乎皇位的最终归属,因为豪格与多尔衮无论是谁上位,都会与他有某种关联风险。因此,代善选择了保持中立,然而他明确表示,绝不容许在八旗内发生任何内讧与争斗,任何挑起纷争的人必将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这一声明也为朝廷的权力斗争定下了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