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话少且冷淡,普通人才会话多自来熟。”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体验。
面对一个业内前辈,又或是荣誉满身的人,往往跟他们说不了几句话,他们也很少主动开口。
但面对一个普通人,却能畅聊很久,对方也乐于跟我们唠嗑。
大家是否想过,这种现象其实可以反推,话少的人,成功率会更高。
“情绪表达上的不同,也是社会阶层的区别”
瑞士的心理学家卡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行为,是其内心世界的窗户。”
换句话说,心里如何想的,可能不会说出来,但我们的行为举止,却会在一定程度上“出卖”我们。
比如自来熟的普通人,他们可能因为自身能力不够出色,所以会希望通过交谈来表现自己,以此加深和对方的感情。
如此一来,他们可能会攀上关系,获得某些方面的便利。
而内心丰盈,实力出色的人,则不需要从外界获取认可,甚至都不期待得到其他人的帮助,所以话不多,极少对别人敞开心扉。
这一点也符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克的观点:“社会地位不仅决定了一个人拥有什么,更决定了他如何与别人相处。”
在社会金字塔的上层,个体价值感,其实更多是建立在自身成就上。
社会认可,又或是别人的褒奖,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当这种人的成就越来越高时,他不需要向下兼容,而是不断有人来靠近他们。
我们可以再拿摊贩来举例,面对顾客他们必须和颜悦色,报以热情。
如此才能让顾客选择自己,并将其发展为回头客。
这是因为身为普通人的我们还没有上层人抵御风浪的能力,必须获得他人的认可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此外,大脑思考的内容不同,也会导致人的行为不同。
像是马斯克这种世界富豪,他们的时间单位往往以秒记录,就像网络上流行的那种说法:“分分钟几百万上下。”
所以对于这种人而言,他们压根就没有跟别人闲聊的时间,即便是面对相同阶层的人,也是言简意赅,效率为先。
事实上,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社交互动,其实是在不断消耗我们的意志力资源。
低层次的工作,往往是重复性比较高,甚至几乎没有动脑做决策的机会,这就导致意志力资源有剩余,可以多一些社交行为。
反之,高层次的工作人员,就不会有这种“悠闲”的状态。
这一点也可以用实例来证明,比如打工者会觉得:“与别人闲聊的时候,往往会感觉上班时间过得很快。”
在心理学上,这叫“认知资源分配与社交能耗的关系”。
所以从根本上讲,情绪表达上的不同,决定了一个人的用脑程度,也能简单判断出一个人的社会处境。
当然,这并不是在刻意贬低某种行事风格,而是强调因为处境不同,我们往往会选择更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
“提升自己,从管理情绪开始”
关于我们如何表达情绪,如何进行有价值的社交,心理学家唐纳德曾表述过一种观点:
“超越阶层的心理成熟标志,是能够根据情境需要,在既保持专业性的边界上,还能拥有人性的温暖。”
理解不同阶层的社交差异,从而领会面对不同人群,该展现出怎样的人性需求。
面对无意义的场合和社交,我们可以选择适度的保持距离,并利用独处的时间来增进个人能力,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避开无用社交”。
但这并不是我们唯一的行事风格,在某些需要提供热情的场合,我们同样要以开放、外向的姿态,去和其他人一起合作。
说到这可能会有人觉得,社会阶层决定了社交方式。
毕竟阶级高的人,与人交谈会更有底气,选择方面就更灵活一些。
反观阶级低的人,则大多缺乏信心,再加上认知上的局限性,行为方式就很单调,甚至会出糗。
但事实上,我们可以锻炼自己,尽可能让自己达成“趋上心理”,也就是效仿阶级高的人,去选择为人处世的态度。
无论是高阶层人士的冷淡,还是低阶层人群的热情,也都是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理表现。
所以落实到个人身上,我们也会拥有不同的行事准则。
比如年轻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热闹,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扎,但随着年纪逐渐变大,心理也越发成熟,我们会慢慢开始喜欢独处。
因为独处的时候,我们能更大限度地满足自己。
此外,曾经需要通过和别人社交才能释怀的负面情绪,如今却可以通过自我安慰渡过难关。
说到底,选择热情的社交,还是选择安静的独处,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讨的“矛盾性”话题。
哲学上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个人行为选择上也是如此。
任何一种行为都不能一概而论,优点和缺点都要看到,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就将其彻底否定,更不能将其完全踢出选择名单。
我们还要清楚一点:健康的心理需求,取决于理智分析当前处境,我们既要保持独立性,也要寻求关联性,这也会体现在具体的社交行为当中。
但说到这里,我们也不得不提到一种“真我型人格”。
有一种观点:那些能够超越阶层束缚,保持本真互动的人,才能被评价为真正活过。
说白了,就是“随心所欲”,不在乎外界的评价,尽情获得心理所需。
只是这种情况很难实现,毕竟我们身处复杂的社会,总要进行各种利弊上的权衡。
只希望大家能保持一种欲望上的纯真,是冷淡,还是热情,尽量贴近个人的真实需求。
也希望大家能实现阶层上的跨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