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以为只是老毛病犯了,没想到第二天人就走了。”这是一位家属在回顾一位冠心病患者突发猝死事件时的感叹。
事后回忆,他在倒下前曾频繁说“胸口闷”, 晚上起夜时摔了一跤,醒来后还一度呼吸急促,所有这些信号,其实都不该忽略。
人在面对疾病时,总以为“扛一扛就过去了”,但有些病,不会给人第二次机会。
尤其是冠心病,在表面看似稳定的阶段,也可能潜伏着致命的变化,它不是突然袭来的“闪电”,而是早有预兆, 只不过,很多人把警告当成了疲劳,把危险当成了感冒。
有种说法其实错得离谱。很多人觉得,只要吃了药、定期体检、平时不疼,就代表冠心病“控制住了”,这个理解其实把问题想简单了,冠心病的关键不是有没有症状,而是有没有进展。
病灶是否变大,斑块是否破裂,血管有没有新的狭窄区域, 这些变化很多是“静悄悄”的,如果等到有剧烈反应才重视,往往已经是“来不及”。
第一种是胸口反复痛, 不是刺痛,也不是短暂疼,而是一种压迫感、沉重感、发闷感,持续出现,且没有明显缓解。
有的人甚至觉得胸口像被什么东西“压着”,但又说不上是哪里痛,这种“模糊型不适”恰恰是最危险的。
冠心病本身就有“无症状型”的情况,出现这种不典型症状时, 心脏往往已经处于供血紧张状态,若此时正值高温、饮酒、情绪波动,极容易引发心肌梗死。
第二种是突然晕倒或者意识模糊,这并不是“普通晕厥”那么简单,心源性晕厥与普通低血糖、耳石症引起的不同,它的发生往往说明心脏节律出问题了。
心律一旦失控,供血就断断续续,大脑无法获得持续氧气,人可能在几秒钟内昏迷,如果此时周围无人察觉或施救,就会转化成“心源性猝死”。
尤其那些反复出现“差点晕”的人,不要以为只是低血压或贫血,有冠心病史的人任何一次意识异常都应高度重视。
第三种则是呼吸变得困难,有些人觉得像“透不过气”,或深呼吸时胸腔发紧。很多冠心病人在发病前一天都有这个感觉,只是容易被误认为是天气热、空气差或肺部感染。
心脏如果供血受阻,会影响肺循环,肺静脉回流压力增高,肺部间质水肿,造成气体交换不畅。
人在平躺时尤为明显,有些人甚至需要坐着睡觉,这种“端坐呼吸”不是小事,一旦发展为急性左心衰竭,可能数小时内窒息。
更令人忧虑的是,很多人把抗生素、胃药当“解药”, 胸痛了吃点胃药,恶心了就以为是消化不良,这些习惯性思维,正是猝死高发的温床。
冠心病从不是“老人病”, 如今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作息紊乱、压力大、熬夜加班,这些都在“推一把”。
有一种反常识的说法更值得思考:很多猝死的人,其实前一天都感觉状态不错,甚至还做了锻炼或正常上下班。
这并不代表身体没问题,而是“静默性病变”已经悄悄扩展,直到某一刻血管彻底堵住,一切为时已晚。
所以判断风险不能靠“自我感觉”, 而要靠警觉和检查,每个冠心病人,都应该定期做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血脂血糖监测。
生活中不能只听身体有没有喊痛,还要看它有没有“发闷”、有没有“供不上气”、有没有“晕一晕”的前奏, 真正的风险,不是那一瞬间的心梗,而是你忽略的每一个“异常”。
就像水管积垢,一开始水照样能流,但一旦突然压力增大、管道震动,哪怕只是一次轻微爆裂,就可能毁掉整个系统。
冠状动脉的脆弱,不是看得见摸得着, 而是藏在你睡觉、走路、发呆的每个瞬间,它不声不响地酝酿,有朝一日以致命的形式爆发。
身体有时候很诚实,但人却习惯用“麻木”去应对,“累了一天,喘点气也正常”、“老人本来就晕得多”、“天热,胸口不舒服也不奇怪”,这些理由表面合情合理,实则是在替疾病掩盖脚步。
心脏从来不玩虚招,它只用最直接的方式提醒人。问题是,有没有人把这些提醒当回事,老年人身边,往往是子女替他们决定要不要去医院。年轻人则容易用忙为借口,拖着不查。
与其等到猝死事件发生后去后悔,不如现在就记住: 每一次不明原因的胸闷、每一次突然晕眩、每一次呼吸沉重,都是身体在用尽最后的力量告诉你:它正在遭遇危险。
每天记录清晨心率和血压的波动范围,是否在稳定范围内,每次出现异常都做个标记。
如果发现最近连续几天心率波动较大,且配合着疲劳或气短,就说明血管状态开始不稳定,此时,哪怕还没有胸痛,也不应掉以轻心。数据虽然枯燥,却比直觉更诚实。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冠心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常维花.基于HAPA理论下心脏运动康复方案对老年冠心病行PCI术后衰弱病人心肺功能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全科护理,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