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常有家长留言:“孩子最近总爱啃指甲,指甲盖啃得坑坑洼洼,提醒了无数次还是改不了,是不是缺什么营养?” 其实,啃指甲(医学上称为 “咬甲癖”)在 3-10 岁儿童中很常见,发生率约 20%,多数是阶段性行为,但如果频繁到指甲出血、周围皮肤红肿,甚至伴随食欲差、注意力不集中,就得警惕背后的 “营养缺口” 了。
先别急着制止:啃指甲可能是身体的 “求助信号”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啃指甲会立刻呵斥,但其实这种行为可能是身体的 “隐性诉求”。从生理角度看,营养素缺乏会影响神经递质合成或味觉感知,让孩子不自觉通过啃指甲缓解不适。
比如锌缺乏时,味蕾敏感度下降,孩子可能通过啃咬指甲寻找 “刺激”;铁不足会影响多巴胺合成,导致情绪烦躁,啃指甲成了无意识的解压方式。当然,也可能是心理因素(如焦虑、模仿),但结合食欲、皮肤、精神状态等细节,能帮我们区分是否和营养相关。
8 月正值夏秋交替,新鲜食材丰富,也是给孩子调整营养的好时机。接下来就说说最可能 “缺位” 的 4 类营养素,以及怎么通过应季食材补到位。
关键营养素 1:锌 —— 调节味觉与神经的 “润滑剂”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 100 多种酶的合成,尤其影响味觉和神经传导。研究发现,咬甲癖儿童中,约 30% 存在锌摄入不足。
为什么缺锌会啃指甲?
锌能维持味蕾细胞更新,缺锌时孩子味觉减退,对食物兴趣下降,可能通过啃指甲、咬衣角等行为寻找 “味觉刺激”。同时,锌参与神经递质代谢,缺乏会让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变多,啃指甲成了下意识动作。
8 月怎么补?
锌的最佳来源是动物性食物,但 8 月的植物性食材也有 “锌能手”:
注意:锌每日推荐量(4-6 岁)是 12mg,过量会影响铁吸收,别用补剂代替天然食物。
关键营养素 2:铁 —— 神经递质的 “动力源”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核心原料,更参与多巴胺、5 - 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合成。缺铁的孩子不仅易疲劳,还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小动作增多,啃指甲就是常见表现之一。
为什么缺铁会啃指甲?
大脑中的多巴胺负责调控情绪和行为,而铁是多巴胺合成的 “催化剂”。缺铁时多巴胺水平下降,孩子可能通过重复性动作(如啃指甲、摇头)寻求感官刺激,缓解内心的烦躁。
8 月怎么补?
动物性铁(血红素铁)吸收率高,植物性铁需搭配维生素 C 促进吸收:
提醒:缺铁的孩子常伴随 “地图舌”(舌面有不规则红斑),如果有这个信号,建议查下血清铁蛋白。
关键营养素 3:B 族维生素 —— 神经的 “安定剂”
B 族维生素(尤其是 B6、B12、叶酸)是神经递质代谢的 “辅酶”,缺乏时易出现焦虑、注意力涣散,孩子可能通过啃指甲释放压力。
这类维生素多存在于全谷物、动物内脏、蛋类中,8 月可以这样搭配:
需要注意,B 族维生素是水溶性的,洗菜时别泡太久,炒菜别煮过头,避免流失。
关键营养素 4:必需脂肪酸 —— 指甲健康的 “保护膜”
Omega-3、Omega-6 等必需脂肪酸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缺乏时指甲会变脆、分层,孩子觉得 “不舒服” 就会啃咬。8 月深海鱼和坚果新鲜上市,正好补充:
如果孩子不爱吃鱼,也可以用亚麻籽油凉拌蔬菜(每天 5ml 即可),但要注意不能高温炒菜,会破坏营养。
科学补充的 3 个原则,家长别忽视
8 月的菜市场满眼翠绿鲜红,把玉米、苋菜、樱桃、秋刀鱼端上餐桌,既能让孩子尝鲜,又能悄悄补上营养缺口。其实,孩子的很多 “小毛病” 都是身体在 “说话”,比起强硬制止,不如用科学的营养搭配和耐心引导,帮他们慢慢调整。毕竟,健康的习惯和均衡的营养,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 “铠甲”。
(注:文档部分内容可能由 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