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确诊中度抑郁,已经一年多了。
当时我拿到诊断书的那一刻,手抖得几乎握不住那张薄薄的纸。
我看着站在旁边一脸冷漠、好像一切和他无关的儿子,感觉天都塌了。
我不明白,那个听话懂事学习好的优秀儿子,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接下来我陪伴儿子的时间里,整个人几乎崩溃,差点也跟着抑郁了。
幸好,我们走出来了!
当我和儿子拿着985名校的录取通知书笑得一脸灿烂时,我终于敢说:
原来这样做,真的能改命!
而那些把他从抑郁的深渊里拉出来的日子,每一步都走得值!
01
学霸儿子突然抑郁
儿子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
升学宴上,他兴奋地说,3年后,一定要考上985的名牌大学。
我们在周围人羡慕的眼光中笑得合不拢嘴。
可是没想到,高一的下学期儿子就开始有了变化。
重点高中人才聚集,儿子的排名一落再落,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就到了班里十几名。
他的情绪越来越不好,脾气也越来越差,经常半夜还开着灯学习,我让他去睡觉他也不听。
更糟的是,那段时间我和他爸爸因为生意失败天天吵架。
有一次我们吵得太厉害,气头上我脱口而出:
“要不是为了儿子,我早跟你离婚了!”
他爸爸愤怒地摔了花瓶,碎片溅到门口我才发现,儿子一直站在那里,指甲深深掐进手心,脸上冷漠得可怕。
没过多久,他爸爸带着离婚证和家里仅剩的所有积蓄走了。
从那以后,儿子的情况更加糟糕,跟我也不说一句话。
下学期时,班主任打电话说儿子经常发呆、性格孤僻,精神状态不是很对,提醒我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
“中度抑郁伴随焦虑,再发展下去可能有自伤的风险,建议休学调理。”
医生的诊断好像给儿子判了死刑。
半年了,他把自己彻底关进了房间,门帘拉得严严实实,密不透光,好像阳光都成了他厌恶的敌人。
我每次偷偷看他,都能看到他蜷缩在床上,背对着门口,一动不动。
半夜我总能听到打游戏的声音,直到凌晨几点才停止。
我知道他又在通宵玩手机,可我不敢去说他,怕刺激到他。
我每次喊他吃饭,回应我的往往是一个低沉无力的“滚”字。
如果我坚持再喊,便没了任何动静,怎么喊都再也得不到回应。
我只能敲敲门告诉他饭菜在门口,但是几个小时再去看,往往是只吃了几口甚至一口没吃。
有一次,我实在担心他的身体,就偷偷进了儿子的房间。
眼前的景象,让我心疼得喘不过气来。
房间里气味难闻,混合着汗味、饭味和一种说不出的沉闷气息。
书桌上乱七八糟,书本扔得满地都是,曾经当作宝贝的奖状奖杯被扔在角落。
地上还扔着很多纸团,打开都是“活着真没意思”“活着好累”“死了算了”,我吓得发颤。
他的头发又长又乱,像杂草一样乱糟糟的,脸上毫无血色,眼窝深陷,乌青一片。
身上的衣服邹邹巴巴的,散发着异味。
床头柜上放着药瓶,我拿起来一看,心瞬间揪紧,那是之前医生开的抗抑郁药,他竟然吃了这么多。
儿子看到我后,愤怒地大吼“滚出去”。
我慌张地解释“我只是担心你”,但是他暴躁地喊着:
“你担心我干什么!我就是个废物,我死了你就解脱了。”
02
我的“拯救”差点把他推得更远
儿子的抑郁让我绝望无助,我不知道该怎么帮他,就在网上搜索各种抑郁的文章。
直到一篇家庭教育的文章让我深受启发,我赶紧联系了这位家庭教育老师。
老师安静又耐心地听完我的倾诉,然后轻轻地告诉我:
你总想着去“救孩子”,但是你有没有问过他,要不要被这样去“救”?
抑郁的孩子就像被困在玻璃罩里,你越拼命敲玻璃,他越害怕越绝望越无力。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拯救”好像真的把儿子推得越来越远。
刚得知儿子抑郁的时候,我曾经疯狂地找各种方法“拯救”他。
看到网上说“抑郁就是太闲了”,我就每天早上掀他的被子“起来跟我去跑步,出出汗就好了!”
但是半夜不睡的他摊在床上不肯动。
我就拼命拽着他的胳膊想拖着出去,直到他突然爆发,咬得我胳膊出血:
“烦死了,你别管我行不行?”
我又听人说“抑郁的孩子需要陪伴,也容易自伤”,我便辞了工作在家恨不得24小时盯着他。
他玩手机不睡觉,我就把手机抢过来;
他不肯吃饭,我就端着碗逼着他吃。
老师拍拍哭得厉害的我,安慰着说:
“我知道你很辛苦很焦虑,但是你需要把自己松弛下来,真正地接纳孩子,他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然后老师给了我四个词语,让我贴在显眼的位置:
闭嘴:停止说教、指责、催促;
跟随:按他的节奏做事,哪怕只是发呆;
同理:承认他的痛苦,不说 “这有什么大不了”;
在场:让他知道你在,但别盯着他。
老师教我的第一个练习是“无声陪伴”:
我放了个桌子椅子在他门口,什么也不说,他玩游戏我就用电脑做我兼职的工作,他睡觉我就看家庭教育或者心理学、抑郁相关的书。
起初儿子会吼我“滚远点”,我只是轻轻地说“妈妈就在这里坐会,不会打扰你的”,然后我就继续在那待着。
直到两个星期以后,那天他突然从房间探出头来说“你看的什么书给我看看。”
我递过去时,手都在抖。
他看到是一本走出抑郁的书,低着头说:
“是我太没用了,你是不是对我很失望?”
这是儿子抑郁以后第一次跟我说心里话,我赶紧摇头:
“儿子,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你不是没用,你只是生病了。咱们不着急,你可以慢慢来,你别害怕,妈妈永远陪着你。”
儿子听完震惊地看着我,慢慢地眼睛开始湿润,我知道,老师教我的这些话,儿子听进去了。
老师教我的第二个练习就是“好好说话”:
以前我总是说“你快点好起来”,现在我学会了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受。”
以前我总是说“别老是待在房间里”,现在我学会了说“妈妈做了你最爱喝的汤,要不要出来尝尝妈妈的手艺有没有退步?”
以前我总是说“你这样对得起我吗?”,现在我学会了说“不管你什么样子,妈妈永远爱你,我一直都在。”
原来,真正的陪伴,不是逼他好起来,而是让他知道“就算你一直这样,我也不会丢下你。”
03
大自然比吃药管用
老师说,大自然有治愈力,可以试着带儿子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但是别说为他好,也别说出去散心,就说“能不能陪妈妈出去办点事。”
我开始琢磨着怎么把儿子带出门。
“明天有个朋友请我去采摘园,那里我没去过,你能不能陪妈妈走一趟?放心,你不用动手,站旁边看着就行。”
他不说话,我就当他默认了。
出门前,我把他的运动服叠好放在床头,再在旁边放一瓶他最爱喝的酸奶。
第一次出门的时候,儿子全程低着头不说话。
我也不催他,就自己在那忙着采摘,嘴里念叨着:
“这颗葡萄,真像你刚出生时的大眼睛。”
儿子没说话,但是我看到他的嘴角偷偷翘了一下。
后来,我学着找各种借口,让儿子陪我出门。
我们的“大自然之旅”不断解锁、打卡新的地方:
从公园到郊外,从山上到水边。
我们一起去乡下挖野菜,他捏着蒲公英吹散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们一起去钓鱼,他教我怎么绑鱼线怎么放鱼饵,像以前那样亲密地拍着我说“妈你真笨”。
我们一起去帮亲戚割稻子,他累得满头大汗,却嚷嚷着明年还来。
直到那次,我听说有流星雨,喊着儿子去最近的观看地等着,他突然说:
“妈,我想回学校了。”
我愣住了,他指着星空跟我说:
“你看那颗星星,就算被云挡住了,也一直在发光啊。”
04
儿子就这样重返了校园,成绩从倒数慢慢地提高,到中游,再到前几名。
他比以前沉稳了很多,也不再那么焦虑,心态放松了很多,有了一种历尽千帆的沉淀。
他踏踏实实地一步步努力,经常熬夜刷题,我不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在书桌旁放一杯温牛奶。
当儿子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他抱着我说:
“妈,谢谢你,一直没放弃我,也没逼我快点好起来,而是陪着我慢慢走出来。”
写在最后
陪着儿子走出抑郁的深渊,我才明白:
原来,抑郁孩子的光芒一直都在,只是暂时被乌云遮挡了而已。
我们父母不需要拉着孩子往前跑,而是陪着他坐在路边。
等他愿意起身的时候,递上一瓶水,说句 “我们一起走”。
那些藏在大自然的风、草叶上的露、星空里的光,会悄悄地替你告诉他:
这个世界,值得你再爱一次!
(图片为网络图片,侵权请告知删除)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感谢读到最后。
请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