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抑郁是疾病,不是意志薄弱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50%,其本质是脑损伤与心理应激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患者“不够坚强”或“性格脆弱”。
与普通抑郁的区别:PSD常伴随卒中后躯体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情绪症状易被误认为“康复不顺”而延误诊治。
关键诊断标准:持续2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乐趣丧失,合并睡眠紊乱、食欲改变、轻生意念等,且严重影响康复进程。
警惕“隐形信号”:躯体症状可能是抑郁警报
许多患者以躯体不适为主诉,需警惕以下表现:
睡眠障碍:早醒、入睡困难(非单纯疼痛所致)。
疼痛变异:头痛、肢体痛但检查无新发病灶。
动力骤降:突然拒绝康复训练,或消极对待治疗。
医师建议:卒中后3-6个月是PSD高发期,家属应定期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及时联合神经科与精神心理科评估。
科学治疗:多学科协作,结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药物治疗:SSRIs(如舍曲林、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为首选,安全性高,可改善认知功能。
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TMS)改善额叶功能。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纠正患者不合理认知及行为,并协助其建立有助于疾病康复的认知及行为习惯)、行为激活疗法(鼓励小目标达成)、团体支持(病友互助)。
康复整合:将心理干预融入肢体/语言训练(如边运动边正念呼吸)。
社会功能重建:逐步恢复社交、家务,避免过度保护。
家庭护理:三要三不要
要这样做:
✅ 用“你今天想尝试哪项训练?”(选择式提问)替代“你必须锻炼!”
✅ 记录“进步瞬间”:如自主进食、微笑次数增加。
✅ 建立“情绪安全词”:当患者说“我想休息”时暂停催促。
避免这些误区:
❌ 否认病情:“别多想,你就是懒”。
❌ 过度代劳:替患者完成所有自理动作。
❌ 忽视自杀风险:如突然赠财产、交代后事。
社区资源与自我筛查
本地化支持:建议联系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可参与“病友会”减少病耻感。
自评工具: PHQ-9量表(简易版):
家庭应对口诀
✅ “15分是红线,超过快就医”
✅ “9分要警惕,2周不降需干预”
✅ “哪怕1分想自杀,马上医院不商量”
注:量表结果仅供参考,最终诊断需由医生结合临床评估。
医师寄语 “卒中后的情绪低谷如同雨后淤泥,科学干预是疏通心灵的铁锹。每一次微小的情绪波动都值得被看见,每一次坚持治疗都是通向康复的台阶。”
供稿
王 震
责任编辑
杭 冬
审核
张月英 任喜荣
每天一推
王 震
王震:本科毕业于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精神科临床工作十余年,精神科主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精神科三病区副主任。擅长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理与精神健康教育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单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上一篇:救护车岂能给徒步团让行
下一篇:这些到底能不能吃,肺结节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