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养生:顺时调摄,分龄护命
大暑时节,骄阳似火,湿气蒸腾,天地间阳气达至巅峰,阴气初萌。中医认为,此时养生当顺应“天人相应”之道,兼顾“防暑湿”与“顾阳气”,不同年龄段因体质特点各异,调摄之法亦有侧重。
儿童:护脾胃,防过凉,养阳气
儿童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尤其脾胃功能尚弱,大暑湿热最易侵扰。
作息:应遵循“夜卧早起”,清晨气温稍凉时可适当户外活动,如散步、踢毽子,吸纳清新之气;正午阳光最烈时需安卧午休,避免耗伤津液,时长以30分钟为宜,不可久卧贪凉。
饮食:宜食健脾化湿、清热不寒凉之品,如绿豆薏米粥(绿豆量少勿过寒)、冬瓜莲子汤、蒸南瓜等。忌食冰饮、雪糕等生冷之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可少量食用西瓜、哈密瓜等时令瓜果,但需现切现吃,不可冷藏后食用。
特别注意:儿童好动易出汗,汗后不可立即进入空调房或用冷水擦拭,以防寒湿入侵。若出现发热无汗、精神倦怠,可能是“暑湿感冒”,可饮用藿香叶煮水(取3-5克藿香叶煮10分钟)解表化湿,切忌滥用退烧药。
青壮年:清暑湿,节劳逸,忌过耗
青壮年气血旺盛,但大暑时节易因贪凉、过劳而耗伤阳气,或因湿热内蕴引发不适。
作息:可“晚睡早起”,利用清晨与傍晚进行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以微微出汗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中医认为“汗血同源”,过汗伤阴)。夜间勿熬夜,23点前入睡,以防阴虚火旺。
饮食:宜清热利湿、兼顾益气,推荐苦瓜炒山药、赤小豆茯苓粥、冬瓜海带汤等。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酸梅汤生津补液,但不可过量饮用冰镇啤酒、冷饮,以免湿热困脾。若常感困倦乏力,可在汤中加少量黄芪(10克左右)补气祛湿。
特别注意: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房(温度建议26℃以上),久坐后需起身活动,防止寒湿痹阻关节,引发颈肩腰腿痛。户外工作者需做好防晒,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非酒精版),若出现头晕胸闷、口渴尿少,可能是“轻度中暑”,应立即移至阴凉处,饮用淡盐水并按压人中穴。
中老年:固元气,避湿热,重养护
中老年人体质渐衰,阳气易虚,津液易亏,大暑湿热交蒸,更需注重固本培元,防患于未然。
作息:宜“早卧早起”,清晨可在树荫下散步、打太极,活动筋骨但避免过劳;午后需午休1小时,以养心气。夜间睡觉不可袒胸露腹,可穿薄棉睡衣,空调风口勿直吹身体。
饮食:以温阳健脾、滋阴润燥为主,如生姜炒鸡蛋(少量生姜温胃)、百合银耳粥、莲子芡实粥等。忌食辛辣燥热(如火锅、辣椒)及黏腻难消化之物(如油炸食品),以免助热生湿。可每日食用3-5颗红枣补气,或用麦冬、玉竹泡水代茶,滋阴防燥。
特别注意: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对高温敏感,避免在正午外出,若出现心慌、胸闷、头晕,可能是“暑热伤气”,应立即休息并饮用温凉的淡茶水。关节不好者需注意保暖,雨天减少外出,可艾灸足三里、关元穴(每次15分钟)温阳散寒,预防关节炎发作。
大暑养生,核心在于“顺应自然,天人共调”。
儿童护脾,青壮年节欲,中老年固元,方能在炎炎夏日中安养身心,为秋冬健康打下根基。
编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