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有什么表现?
中暑者一般表现为体温升高、面色潮红、头晕头痛恶心、乏力等,按病情的程度和表现特点,中暑一般可分为三类:
1.先兆中暑
表现为口渴、头晕、眼花、耳鸣、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四肢无力等症状。出汗但不多,体温可略有升高,发热可能在37.5℃左右。
2.轻症中暑
先兆中暑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到38℃以上,并且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大量出汗或脱水(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
3.重度中暑
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皮肤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丧失出汗功能,伴有头痛麻木与刺痛、眩晕、烦躁或精神错乱、肢体抽搐等症状,严重可致昏迷、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中暑了怎么办?
如果不幸中暑,千万不能慌张,一般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的患者,经现场及时救护后均可恢复正常,但对于重症中暑的患者,应立即转送医院。急救措施一般包括:
1.迅速撤离高温环境
发现中暑后,要立即停止活动,并马上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如走廊,树荫下或门口等,避免阳光直射。
2.立即降温、散热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用湿毛巾冷敷头颈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不能将冰块直接接触皮肤,用毛巾包裹冰块)。有条件的话用温水擦拭全身,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
3.及时补充水分
中暑后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但忌一次性大量饮水。在意识清醒前或有呕吐时不要让其进食或喝水,保持侧卧位,头稍后仰,确保呼吸通畅。意识清醒后可少量多次饮淡盐水。
4.及时就医
防暑降温措施
1、注意环境温度:首先预防中暑方法很多,首先注意环境温度,中暑大多数是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下导致。
所以要避免这种中暑发生,就要防止在太阳下长时间照射,或者在高温、不通气环境下学习或者工作、运动时间过长,注意环境温度,及时做好调节。
2、补充水分:要补充水分,因为中暑是人体内部水分大量丢失,由于出汗造成脱水,这都是关键因素,所以补充水分,必要时补充微量元素,像电解质溶液都有很大作用。
3、做好防晒:在户外要做好防晒,如抹防晒物品或者打遮阳伞,对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照射以及引起中暑有很好作用。
4、注意休息:平时就要注意身体锻炼,注意保持充足睡眠,机体在不熬夜的状态下,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也可以提高免疫力,可以防止中暑的发生。
5、物理降温:必要时要备好冰袋,因为冰袋对降温有较好的效果,温度高时可以随时拿出来,在机体中进行局部物理降温,也可以对中暑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6、及时更换衣物:衣物要及时更换,防止衣物影响机体散热,尽量穿宽松、浅颜色的衣物,防止紫外线吸收。
7、准备药物:也要备好常用的药品,像藿香正气合剂或者十滴水等物品,都可以有利于避免中暑的发生。
8、关注天气预报:关注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及时调整活动安排和防暑措施。
居家出行注意事项
1.严防电器火灾
高温天气,空调、冰箱、冰柜等用电设备大量增加,电气设备线路易超负荷运转,极易引发火灾。请全面检查家中电线线路,及时更换老化失效的部件,以免荷载太大引发火灾。
2.严防车辆安全隐患
高温天气驾驶汽车、电动车出行前,应检查线路是否老化,轮胎胎压是否过高或鼓包,长途行驶注意休息,让车胎冷却。汽车内请勿放置香水、空气清新剂打火机等易燃物品,防止因车内温度过高引发火灾。切记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将儿童单独留在车内。
3.严防溺水事故
高温天气游泳避暑人员较多,家长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监护,防止未成年人单独外出游泳,严禁到没有安全设施和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户外作业人员防护建议
从职业特点来看,在高温、高湿、没有通风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人员是中暑的高危人群,如冶金工人、清洁工、交警、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等。
1.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在中等强度作业活动中,应每15分钟至20分钟喝1杯水(200~300m1)及时摄入含盐和矿物质的餐食和饮品,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
2.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
户外作业人员应定时休息:可在高温时段采取轮班制度,尽可能增加作业人员休息时间与频率。
3.预防职业性中暑
减轻劳动强度,放慢劳动速度,若出现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即移至阴凉处休息;病情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4.定期健康体检
严禁患有慢性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未控制的糖尿病、癫痫等人员从事高温作业。
防治中暑的误区:
{误区一}
白天在室外才会中暑
中暑跟人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条件等相关,并不是只有在太阳下暴晒才会中暑。即使是室内,如果环境密闭无风、高温高湿同样容易中暑。有些老年人因担心电费而不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在高温天待在家中仍有可能中暑。
{误区二}
防暑即防晒,捂严实了最好
人体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在炎热的夏天,主要靠汗液蒸发和空气对流带走热量。如果穿得太厚或是穿透气性不好的衣服,人体散热受阻,更容易中暑。建议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停留时,注意科学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选择撑伞等物理防晒,穿凉爽透气的衣服。
{误区三}
婴幼儿不能吹空调
每年都有粗心的家长没有及时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怕着凉给孩子穿太多、不敢开空调,或是让孩子待在闷热的车内,导致孩子发生中暑。儿童尤其婴幼儿基础代谢要比成人高,体温调节中枢还未发育完善,家长需要多留心,小心矫枉过正,孩子没着凉反而中暑。
{误区四}
中暑发热后口服退烧药
中暑引起的体温升高与普通的发烧需区别对待。中暑引起的体温升高主因是散热障碍,退烧药会使已经大量出汗的患者进一步出汗,加重电解质紊乱,加重病情。
中暑发热的正确应对方式是物理降温,如将患者移到阴凉通风处,用2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擦拭身体,水分蒸发加速散热,请避免用大量酒精擦拭身体。
{误区五}
中暑后大量饮水
中暑后适当补水是正确操作,但切勿大量饮用纯净水。只补充水分不补充电解质会导致电解质平衡被打破,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还可能出现脑水肿昏迷。正确的补水方法是少量多次,并且最好饮用含有各种电解质的液体,如果汁、淡盐水等。
在夏季里,为了防止中暑,我们平时可以常备一些藿香正气水、十滴水。朋友们,也要记得及时补充水分和维C呦!
即使天气炎热
也不要贪凉哦
注意饮食
适度锻炼
在此希望每个人
都能在酷暑中保护好自己
(柳猛,冯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