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65岁后,血压若不越过这个范围,尽量不要乱吃药,别害自己
创始人
2025-07-22 16:07:48
0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 我早上测血压是132/76,要不要吃药?”这句话听起来平常,其实不少人一到了这个年纪,对血压数值就特别敏感。

动不动就觉得哪怕高了几毫米汞柱也要立刻吃药控制,结果却搞得自己头晕、没力、心慌,整天不自在,问题其实不是血压高不高,而是根本没有搞清楚这个年龄段的血压该怎么看。

年纪过了65岁,身体的血管结构、神经调节能力、心脏输出量都已经不再像年轻时候那么灵活。

老年人的血管弹性下降, 不管有没有高血压,收缩压本身就有往上走的趋势,很多时候是生理性的改变。

这个时候要是硬套年轻人的标准,用药一压到底,反而容易压过头,让血液供应跟不上器官需要,脑供血下降、肾功能减退、摔倒风险增加,全都跟着来了。

血压控制其实不是只看数字,得看人,超过65岁的人群,医学上把“正常”的范围放得更宽, 收缩压90到139、舒张压60到89,这个区间才是相对安全的调节区。

只要血压还在这个范围内,就不建议盲目吃降压药,不是说不能吃,而是要看清楚,是不是非得吃才行。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只要血压稍微上来了点,就一定是病,其实不是。

老年人本身的交感神经活性减弱,血压本来就容易波动,一下起床、情绪波动、排尿之后都有可能让收缩压抖一下,这不叫高血压。

真正的高血压,是稳定持续地升高,并且伴随了器官负担指标的异常,比如眼底出血、蛋白尿、左心室肥厚这些才需要高度警觉。

吃降压药是干预行为,不是预防行为, 一吃药,身体调节系统就会进入外部控制模式,本来的自我调节机制就容易退化。

一旦药物剂量没把握好,很容易引起低灌注状态——尤其是大脑和肾脏最先受影响,有些人一吃药就头昏眼花,其实不是药有问题,而是压得太低,血流上不去,脑部缺氧了。

还有人本身基础血压就不算高,但常年服药“预防”,结果把舒张压压到了50以下,出现四肢冰冷、反应迟钝、夜间频繁起夜等一堆新毛病。

有个点很少有人关注:老年人对降压药的反应更敏感,尤其是肾功能不稳定的人群,很多药物通过肾脏代谢,一旦排泄减慢,药物作用时间变长,低血压发作起来就更不容易控制。

血压一旦压到90/60以下, 跌倒、骨折、脑供血不足这些问题很快就接踵而至。

如果以为只要血压控制得越低越安全,那就完全误解了“高血压”的本质,真正让高血压变成问题的,是它对心、脑、肾、眼这些关键器官带来的长期压力,而不是数字本身的高低。

而在65岁之后,很多人即使血压比年轻人略高一点,也并不见得有明显的器官损伤,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稳”,不是一味往下压。

有时候血压上下波动10个点都不需要干预,因为血压本来就是动态指标,是随着一整天的活动、饮食、情绪起伏的。

不少人拿着家用血压计一天测五六次,看到数字稍高就慌了神,结果自己给自己制造焦虑,心率上去了,血压又跟着上去了,恶性循环就这么开始了。

但其实65岁以上的降压策略更强调“个体化”,要考虑本身是否伴随心脑血管病史、是否存在肾功能异常、有没有服用其他影响血压的药物。

如果血压稳定在130几,没什么不适,功能状态也好,就没有必要急着调整药物,反倒是长期用药容易扰乱身体的自然调节机制,让人变得对药依赖。

血压不是静止的,也不是越低越好,它是一个“适合自己身体”的数值,这个范围也不是凭空定义,而是综合了大批老年人长期血压数据分析后形成的一个安全带。

有意思的是,那些血压控制在这个区间内的人群, 脑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下降的发生率都处在低水平,而那些把血压压得更低的人反而出现脑供血不足的比例更高。

这个数据背后的逻辑很清楚:不是控制得越紧越好,而是要让身体有空间去调节,吃药能治高血压,但不能解决人体自身调节能力的退化。

其实很少人去问一个问题:控制血压的目标是什么?只是为了数字好看?还是希望减少并发症?

如果答案是后者, 那关键就在于身体有没有耐受当前的血压,而不是非得看一个标准线。

老年人有很多身体状态不体现在数值上,而是功能上,比如走路有没有劲,头清不清醒,尿量够不够,饭吃得香不香,这些才是最真实的反馈。

再深一点看,血压控制这事,不该只交给药物,运动、饮食、睡眠、心理状态,这些东西才是长期稳压的根本。

还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地方: 血压偏高但没有症状,不一定需要立刻吃药;血压偏低但有头晕、无力,就一定要警惕是不是药物副作用。

很多人习惯把健康变成一个“控制比赛”,总想把数值压在一个固定点上,可真正健康的身体是动态平衡的,它需要浮动,需要适应,需要弹性。

人到老年,不是要把身体“管死”,而是要找到一个“活着舒服”的点, 每天测量血压,不是为了吓自己,而是为了知道身体今天过得怎么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血压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武明芬.医联体模式下药师主导的慢病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实施效果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4-06-21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尿酸升高,不一定要用药……是真... 多学一个知识点 ——高尿酸者,如何坚持合理饮食和运动? 1.以低嘌呤饮食为主,严格限制动物内脏、海产...
2026年征兵近视手术|参军视... 怀揣军旅梦想的青年们,是否正因为近视问题而对军旅之路望而却步?清晰的视力,不仅是保家卫国的基础条件,...
医生警告:一旦确诊糖尿病,这5...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今日大暑!暑天无病三分虚,这样... 今日大暑,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古人云,“大暑乃炎热之极也”,接下来的15天堪称...
乳腺科专家张士云:乳腺疾病比起... 在面对乳腺疾病时,很多人往往会选择吃各种补药来调理身体,但中医却有着不同的见解。 补药并非万能 在...
这一个调料,导致国人死亡率全球... 68岁的李奶奶总说 “炒菜没盐没味”,每顿饭都要就着自家腌的咸菜吃,觉得这样才下饭。她平时做的菜,盐...
能源大省山西上半年累计产煤约6... 记者7月22日从山西省统计局获悉,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今年前6个月山西累计产煤65200.7万吨...
名医巧解强直之痛,中医通督有妙... 在风湿骨病诊疗领域,吴英萍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众多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信赖的专家...
今日大暑,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养... 大 暑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暑,热...
脑梗去世的人飙升!医生再三劝告...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节气养生 | 今日大暑,中医教... 大暑节气一般在“三伏天”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而大暑一过,秋天就真的不远了。 大暑在五季中属长夏...
抑郁症,是阳的问题,很多人偏偏... 阳不足,抑郁生。 抑郁症,是阳的问题,可很多人偏偏朝着阴的方向折腾,结果伤到了阴,又损了阳,最后肝郁...
大暑的清补凉“方”,只“暑”于... 节 气 “倏忽温风至,炎炎大暑来。”今天我们正式迎来一年中最热、最湿的节气——大暑!三伏天也在此刻拉...
“十年体检正常”却查出晚期癌症... “每年单位体检都正常,怎么突然就晚期了?”当一位患者拿着癌症诊断书质问时,这个问题戳中了无数人的隐忧...
大暑时节,“藏”出健康安稳 (来源:震元堂) 转自:震元堂 大暑一到,就像把人扔进了蒸笼——白天太阳烤得路面发烫,晚上黏腻的热...
专家提醒:三伏天高血压调理有讲... 当三伏天的滚滚热浪席卷而来,整个世界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高温笼罩下,高血压患者的健康面临着前所未...
【节气养生】大暑已至:防暑祛湿... DASHU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热的时期,此时高温湿热,人体易受暑邪、湿邪侵袭,中医养生讲究“天人...
员工健康守护:5步走超实用 现在的职场人,越来越看重身体这回事儿啦!搞一套靠谱的员工健康管理,不光能让大伙儿上班更带劲,公司也能...
肿瘤科医生张涵英提醒:警惕!胆... 胆管癌作为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早期症状往往隐匿,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但其...
听力下降为什么会导致反应变慢? 听力下降导致反应变慢,主要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受到干扰有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