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三伏天,仿佛整个人都被蒸在了锅里,连呼吸都带着热气。有人一热就猛灌冰可乐,啃西瓜、舔冰棍,吃得畅快,凉到心底,结果肚子先罢工了。
门诊里一个接一个,拉肚子的、胃胀的、痛经的,几乎都栽在了“嘴馋”上。别说你没中招,光是“吃凉不吃寒”这六个字,很多人连意思都分不清。
凉,是轻抚夏日的风扇,寒,是凛冬腊月的北风。凉,是绿豆汤、薄荷水,寒,是冰冻西瓜、冰镇啤酒。这两者一个清爽,一个伤身,混为一谈可不行。
我们身体不是钢铁侠,胃肠更像是个“玻璃心”,动不动就闹情绪。 冰凉食物进肚,胃肠血管立刻收缩,消化液减少,就像让厨师在冰窖里做饭,能好吃才怪。
说个真实的事。小刘,三十出头的程序员,熬夜加班成常态。前几天热得不行,晚饭就靠半个冰镇西瓜凑合了。吃完没多久,肚子开始翻江倒海,连夜挂了急诊。
检查一通,医生笑着说:“你这不是病,是‘嘴’惹的祸。”这下他算长记性了,冰箱西瓜直接扔了,换成了室温的黄瓜和绿豆汤。
夏天吃得对,胜过吃补药。老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其实意思不止是吃姜,而是提醒我们顺应时节、顾护阳气。
阳气像手机电量,夏天消耗得快,再被寒凉一刺激,等于一边充电一边打游戏,怎么都满不了格。 吃寒凉食物太多,直接影响脾胃运化,结果就是营养吸收差、容易疲倦、免疫力也跟着掉队。
那什么能吃?什么要少吃?这里就得说说“4瓜5菜”的故事。所谓“少吃4瓜”,不是要你一口不沾,而是别贪嘴、别贪凉,尤其冰镇的更要命。
第一个是西瓜,水分虽多,但属性偏寒,尤其空腹吃最伤脾胃。第二个是黄瓜,虽然清爽脆嫩,但吃多了容易腹泻。第三个是冬瓜,性寒利水,肾虚体寒的人慎用。第四个是苦瓜,败火可以,寒气也重,脾虚的人吃多了会越吃越没劲儿。
说完“瓜”,再看看“菜”。这5种蔬菜,才是夏天该常驻餐桌的宝藏。第一,空心菜,性凉但不寒,还能清热解毒,炒着吃最合适;第二,苋菜,富含铁质,夏天容易出汗,补血不能少。
第三,丝瓜,清热化痰,口干舌燥来一碗丝瓜汤,舒服;第四,芹菜,降火、安神,适合压力大、容易烦躁的人;第五,莴苣,脆嫩爽口,富含膳食纤维,助消化、通便秘。
很多人以为夏天吃点凉的“解暑”,其实是给身体添堵。尤其小孩、老人、体质虚的人,一点冰就能让他们闹肚子、发低烧,甚至旧疾复发。你看街头卖冰粉、凉面的小摊前排长龙,那些拉肚子的八成也是从这排里出来的。 吃凉不是错,错的是吃过了头、吃过了量。
一个常在门诊里听到的玩笑是:“你这是吃出来的病,不用治,换个饭就好了。”虽然听着轻松,背后其实藏着无数人“肠胃崩溃”的辛酸史。
夏天吃错了,不仅胃受罪,整个人都容易疲惫、没精神、心火旺、口腔溃疡接二连三。有人以为自己上火了,狂灌凉茶,结果越喝越虚,越喝越上火,恶性循环。
人这一身骨肉皮囊,说到底,最怕“寒从口入”。你看中医讲究“温养”,不是没道理。夏天阳气浮于表,内里其实是虚的,偏偏这时候吃冰,就像在火炉上浇冷水,不炸才怪。 别看你年轻力壮,寒气不是当场爆发,而是悄悄埋下病根,等你三十岁以后,它才开始“翻旧账”。
说个身边的例子。我一个老邻居,五十出头,年轻时候夏天一天吃三根冰棒不带停。现在成了“天气预报员”,哪天凉、哪天要下雨,他的关节“比手机还灵”。医生说这是“风寒湿”缠身,年轻时落下的。你说这明明是嘴馋惹的祸,结果变成了天天泡脚、贴膏药的老毛病,值吗?
吃对了,不仅身体舒服,心情也会更稳定。夏天本就是“心火旺”的高发季,很多人容易焦躁、失眠、心悸,跟饮食大有关系。那些“冷饮伤身”的老经验,不是迷信,是祖祖辈辈的生活智慧。 现代人太容易被味觉牵着鼻子走,吃东西光看“爽不爽”,不看“合不合”。
你看潮汕人,夏天也吃热汤、喝热茶,反而个个精神头十足,哪像我们这些一热就喝冰奶茶的,喝完半小时就犯困。 真正会吃的人,夏天反而吃得“温、淡、软”,胃舒服,气顺畅,整个人都更有活力。
别再盯着冰箱里的西瓜流口水了,换点温水泡点荷叶、薏米,喝着一样清凉不伤身。一碗常温绿豆汤,胜过十杯冰可乐。 别再迷信“降火就要吃苦瓜”,你的脾胃比你还委屈呢。
身体不是机器,不能靠冷却降温,得靠内养调节。“吃凉不吃寒”,不是矫情,是有经验、有科学依据的生活智慧。夏天不是放纵肠胃的季节,而是考验你“嘴巴自律”的时候。
管住嘴,不是让你吃得乏味,而是吃得聪明、吃得舒服。少吃4瓜多吃5菜,不是死记硬背的口诀,而是你夏天不生病的护身符。别等胃痛才后悔,别等肚子拉到虚脱才想起这篇文章。
养生不是老年人的专属,而是每一口食物背后的选择。你选对了,夏天就能安然度过;你选错了,医院的冷气也救不了你。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2. 《饮食营养与健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3. 《夏季养生实用宝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