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曾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病”
但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
成为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
为何糖尿病会“盯上”年轻人
又该如何科学预防呢
内分泌内科专家为您解答
↓↓↓
16岁少年,血糖亮起“红灯”
小李(化名)自小就比同龄的孩子“圆润”,尤其爱吃甜食和油炸食物。爷爷奶奶心疼孙子,从不限制饮食,也没有督促他运动。就这样,16岁的他身高172cm,体重却达到了90公斤,体重指数(BMI) 30.4kg/㎡,已是明显的肥胖体型,然而他和家人都没有引起重视。
直到半年前,小李的身体开始“抗议”:口干、多饮、多尿,体重更是在短时间内从90公斤掉到了80公斤。突如其来的消瘦让家人慌了神,赶紧带他去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小李的空腹血糖已经19mmol/L、糖化血红蛋白14.2%、尿酮体2+,不仅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还出现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发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还可能危及生命!
“糖尿病不是‘老年病’吗?哪知道肥胖的青少年也会中招呀!”小李和家人悔不当初。
01
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专属”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数据,全球范围内,18-40 岁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在中国,年轻糖尿病患者的增长尤为突出。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29 岁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30-39 岁人群患病率更是超过6% 。更可怕的是后知后觉,不少年轻人在体检时才发现自己血糖超标,甚至已发展为糖尿病,而在此之前,他们对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浑然不觉。
02
糖尿病有哪些 “预警信号”?
在糖尿病发病初期,身体往往会发出这些“预警信号”:
·频繁口渴、大量饮水仍无法缓解:这是血糖升高的常见表现,因为高血糖会使细胞脱水,刺激口渴中枢。
·排尿次数增多,尤其是夜间起夜频繁:这是糖尿病的症状之一。为了排出多余的糖分,身体会增加尿液生成。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即使没有刻意节食和增加运动,体重却持续减轻,这可能是因为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转而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
·其他征兆:容易感到疲劳、伤口愈合缓慢等症状,也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03
糖尿病为啥“盯上”年轻人?
1.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高”饮食: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外卖、快餐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餐桌“常客”,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饮食模式成为主流。过多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会使血糖迅速升高,长期摄入则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久坐不动:长时间伏案工作、沉迷电子游戏、缺乏运动等会使身体消耗的能量减少,导致脂肪堆积、代谢减缓、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糖尿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作息紊乱:熬夜作为年轻人的“通病”,也会影响血糖。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和作用,进而引发血糖波动。
2.肥胖问题
当下,年轻人的肥胖率居高不下。作为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会使身体脂肪组织增多,而脂肪细胞会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影响胰岛素的信号传导,导致胰岛素抵抗,使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无法有效利用血糖,最终引发糖尿病。
3.遗传与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后代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此外,空气污染、化学物质暴露等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它可能影响人体的代谢功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04
科学预防,做好以下四点
1.吃得科学
合理搭配膳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它们的消化吸收相对缓慢,有助于稳定血糖;控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入,减少奶茶、蛋糕、油炸食品等高糖高脂食物的消费;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规律的三餐时间和食量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
2.动得勤快
每周至少进行 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结合举重、俯卧撑等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也可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如步行通勤、爬楼梯代替乘电梯等。运动不仅可以消耗多余的热量、降低体重,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和消耗。
3.睡得规律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每晚尽量在 11 点前入睡,确保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规律作息有助于生物钟正常运转,促进激素平衡,提高身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力,从而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4.定期体检
尤其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高危因素的年轻人,定期体检至关重要。及时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可在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如果血糖偏高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运动调整或必要的治疗。
生活可以如甜如蜜
但身体万万不能“多糖”
别心存侥幸
从身边点滴做起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重视定期体检
别让糖尿病有机可乘
专家简介
郑晓雅,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任重庆市医学会内分泌糖尿病专委会青年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部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协作组青年委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项目、重庆市省部级课题等5项,发表论著20余篇(其中一作SCI论文13篇),参编著作2部。
擅长:甲状腺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三上午(袁家岗院区)
撰稿 | 郑晓雅
下一篇:7月第一周,4家药企高管被查或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