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16岁确诊糖尿病!这种“老年病”为何盯上年轻人
创始人
2025-07-14 00:34:37
0

糖尿病曾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病”

但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

成为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

为何糖尿病会“盯上”年轻人

又该如何科学预防呢

内分泌内科专家为您解答

16岁少年,血糖亮起“红灯”

小李(化名)自小就比同龄的孩子“圆润”,尤其爱吃甜食和油炸食物。爷爷奶奶心疼孙子,从不限制饮食,也没有督促他运动。就这样,16岁的他身高172cm,体重却达到了90公斤,体重指数(BMI) 30.4kg/㎡,已是明显的肥胖体型,然而他和家人都没有引起重视。

直到半年前,小李的身体开始“抗议”:口干、多饮、多尿,体重更是在短时间内从90公斤掉到了80公斤。突如其来的消瘦让家人慌了神,赶紧带他去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小李的空腹血糖已经19mmol/L、糖化血红蛋白14.2%、尿酮体2+,不仅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还出现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发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还可能危及生命!

“糖尿病不是‘老年病吗?哪知道肥胖的青少年也会中招呀!”小李和家人悔不当初。

01

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专属”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数据,全球范围内,18-40 岁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在中国,年轻糖尿病患者的增长尤为突出。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29 岁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30-39 岁人群患病率更是超过6% 。更可怕的是后知后觉,不少年轻人在体检时才发现自己血糖超标,甚至已发展为糖尿病,而在此之前,他们对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浑然不觉。

02

糖尿病有哪些 “预警信号”?

在糖尿病发病初期,身体往往会发出这些“预警信号”:

·频繁口渴、大量饮水仍无法缓解这是血糖升高的常见表现,因为高血糖会使细胞脱水,刺激口渴中枢。

·排尿次数增多,尤其是夜间起夜频繁:这是糖尿病的症状之一。为了排出多余的糖分,身体会增加尿液生成。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即使没有刻意节食和增加运动,体重却持续减轻,这可能是因为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转而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

·其他征兆:容易感到疲劳、伤口愈合缓慢等症状,也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03

糖尿病为啥“盯上”年轻人?

1.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高饮食: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外卖、快餐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餐桌“常客”,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饮食模式成为主流。过多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会使血糖迅速升高,长期摄入则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久坐不动:长时间伏案工作、沉迷电子游戏、缺乏运动等会使身体消耗的能量减少,导致脂肪堆积、代谢减缓、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糖尿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作息紊乱:熬夜作为年轻人的“通病”,也会影响血糖。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和作用,进而引发血糖波动。

2.肥胖问题

当下,年轻人的肥胖率居高不下。作为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会使身体脂肪组织增多,而脂肪细胞会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影响胰岛素的信号传导,导致胰岛素抵抗,使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无法有效利用血糖,最终引发糖尿病。

3.遗传与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后代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此外,空气污染、化学物质暴露等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它可能影响人体的代谢功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04

科学预防,做好以下四点

1.吃得科学

合理搭配膳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它们的消化吸收相对缓慢,有助于稳定血糖控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入,减少奶茶、蛋糕、油炸食品等高糖高脂食物的消费;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规律的三餐时间和食量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

2.动得勤快

每周至少进行 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结合举重、俯卧撑等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也可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如步行通勤、爬楼梯代替乘电梯等。运动不仅可以消耗多余的热量、降低体重,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和消耗。

3.睡得规律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每晚尽量在 11 点前入睡,确保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规律作息有助于生物钟正常运转,促进激素平衡,提高身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力,从而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4.定期体检

尤其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高危因素的年轻人,定期体检至关重要。及时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可在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如果血糖偏高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运动调整或必要的治疗。

生活可以如甜如蜜

但身体万万不能“多糖”

别心存侥幸

从身边点滴做起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重视定期体检

别让糖尿病有机可乘

专家简介

郑晓雅,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任重庆市医学会内分泌糖尿病专委会青年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部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协作组青年委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项目、重庆市省部级课题等5项,发表论著20余篇(其中一作SCI论文13篇),参编著作2部。

擅长:甲状腺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三上午(袁家岗院区)

撰稿 | 郑晓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2... 提升医疗机构集采执行能力 确保改革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为了扎实推进国家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V...
医生发现:夏至到了,喝点绿豆汤...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夏天也要避寒 夏至“三避”你了... 夏至时节,暑热、湿热袭来,该怎样正确避暑祛湿?有哪些养生要点需要注意? 夏至养生有三避 1.避暑。夏...
这种常用药可致跟腱断裂?很多人... 左氧氟沙星是一种 常用抗菌药 但最近一个有关它的冷知识 冲上了热搜! 事情起因是一位网友 在社交平...
黄历医生:心脏“乱跳”早搏现,...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心脏突然“咯噔”一下,像是漏跳了一拍,或者毫无预兆地加速跳动?这种异常的“心跳...
2025年头伏养生:记住“吃三... 7月20日,我们将迎来2025年的“头伏”,正式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潮湿的三伏天。今年的三伏共计30天:...
夏至过后,女人要补气血,常吃这... 夏至一过,气候逐渐炎热,人体容易感到疲倦、乏力,尤其是女性,身体的气血消耗较快,容易出现面色苍白、手...
“女人不养肝,脸上长满斑”夏季... 女人不养肝,脸上长满斑?夏季多吃这3样养肝菜,养肝明目还润肤 “女人不养肝,脸上长满斑”,这话虽通俗...
癫痫病人吃三七有奇效?孙医生:... 我是孙医生,一名中医。今天门诊刚结束,心里沉甸甸的——又遇到一位癫痫患者因为听信"三七治百病",擅自...
最适合荔枝泡酒的白酒品牌,果香... 荔枝泡酒,因其鲜美的果香与酒香相融合,成为了不少酒友的心头好。然而,要泡出一款口感绝佳的荔枝酒,选择...
【养生堂】夏季正确的避暑方法 小暑节气之后,炎热的天气正式拉开帷幕。烈日炎炎,这时候喝一杯冰水或者空调开到16摄氏度,确实瞬间会感...
大病来临,耳朵先知?耳朵有这个... 48 岁的刘女士被耳鸣折磨了半年多了,白天被琐事冲淡,夜里却吵得她失眠。她觉得是更年期到了,压力大导...
清华长庚薛亚军荣获市卫健委“强... 薛亚军上台宣讲(周汐遥 摄) 6月26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在委党校举办2025年首都卫生健康系统“强...
7月第一周,4家药企高管被查或... 7月仅过去1周,已有多名医药企业老板、高管等被纪委监委留置、调查。 新里程:董事长林杨林被立案 7月...
年仅16岁确诊糖尿病!这种“老... 糖尿病曾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病” 但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 成为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 为何糖尿病会“盯...
查出肺结节别慌,这3类食疗方案... 3类护肺食疗方,对症吃更有效 1. 润肺散结:适合咽干、咳嗽少痰的“肺燥型” 肺喜润恶燥,长期熬夜、...
直肠癌晚期还能活多久?能否延长... 直肠癌晚期还能活多久?能否延长生存期?直肠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病情严重程度、治...
马上入伏了,医生提醒高血压患者...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原创 同... 都是吃饭,却总有的人能够吃出花样来!不仅如此,还能够轻轻松松的稳定血糖、血脂和血压,他们究竟是怎么做...
广州华康中医医院:痛风不止“大... 痛风经典症状往往是夜半大脚趾剧痛,但实际上,痛风结晶可沉积于任何关节,手部同样“健康盲区”常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