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场景:
烈日当头,外卖员小王送完一单后突感头晕恶心,强撑着骑到阴凉处时已站立不稳。路人发现他面色潮红、皮肤滚烫却无汗,紧急拨打120送医——体温竟高达41.2°C!经诊断,小王已从轻度中暑发展为致命的热射病。
一、中暑的致命真相:不只是“热晕了”这么简单
中暑本质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身体无法正常散热。当核心体温持续超过40°C:
细胞开始变性:高温使蛋白质失活,如同鸡蛋被煮熟;
多器官衰竭:3小时内未降温,心肝肾脑损伤不可逆;
死亡率飙升:体温大于41°C时死亡率近50%,43°C时超90%。
二、急救黄金30分钟:记住“降移补呼”四字诀
若发现有人中暑,立即行动:
1. 降(快速降温)
→ 移至阴凉处,脱除外衣
→ 用冰水浸湿毛巾敷颈、腋、腹股沟(大血管区)
→ 扇风+喷水蒸发降温(忌用酒精)
2 .移(转移环境)
→ 空调房/树荫下,地面温度超过50℃时需垫隔热带
3 .补(谨慎补水)
→ 清醒者小口喝含盐饮料(每500ml水+1.5g盐)
→昏迷者禁止喂水!防窒息
4 .呼(紧急呼救)
→ 出现抽搐、昏迷、体温>40℃时,立即拨打120
关键误区破除:
“藿香正气水不能治中暑!”
其含40%-50%酒精,会加重脱水,高温时服用反增风险。
三、预防中暑:三类高危人群要警惕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以下人群风险高3-5倍: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常因舍不得开空调中暑。
婴幼儿:每公斤体重需水量是成人3倍,更易脱水。
户外工作者:建筑工、快递员等需每30分钟补盐0.5g。
科学预防策略:
“洋葱穿衣法”:透气速干内衣+防晒外套,出汗后及时更换。
智能监测:运动手表设置“高温警报”(>32℃提醒)。
饮食调整:早餐吃西瓜、黄瓜等高水分果蔬。
四、警惕中暑的“隐形杀手”
即使脱离高温环境:
降温后24小时内仍可能发生横纹肌溶解(小便呈酱油色速就医)
夜间中暑:老旧房屋蓄热,凌晨2-4点易发“闷热中暑”。
关键事实:
空调是预防中暑最有效工具。研究证实,空调普及率每提高10%,热相关死亡下降25%。
高温是无声的危机,但科学防护能化解风险。 当汗水浸透衣衫时,请记得:一次及时的补水、一刻阴凉的休憩,或许就能避免一场不可逆转的悲剧。这份急救指南建议收藏转发,关键时刻能救命。
作者
网络科
责任编辑
杭 冬
审核
任喜荣
每天一推
江涌
江涌:主任医师,从事专业:口腔内科学方向。擅长治疗牙体病、牙髓病、牙周病、根尖周病、口腔黏膜疾病、各种牙齿及阻生牙拔除、各种烤瓷牙、铸造固定义齿、支架活动义齿及全口义齿修复。
专家门诊:口腔专家门诊
坐诊时间:周一、周三、周五全天
(单击图片可查看大图)